谁能料到,仅仅8年,被寄予了发展中国新能源厚望的“光伏大王”、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就从天堂跌入地狱。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3月20日对无锡尚德宣布实施破产重整。而极具讽刺色彩的是,施正荣曾预测,“2010年后中国光伏业将重新洗牌”。如今,首当其冲的却是他自己先被淘汰出局。
从现象上看,是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导致尚德破产,但把中国产品的命运与海外市场捆绑在一块,本身就埋下隐患。尚德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公司,原料、技术、市场等“三头在外”,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三头落空”。从2002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至2011年的10年中,尚德光伏组件90%以上出口海外,在国际贸易中却缺少定价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海外市场成就了尚德的光伏帝业,而在欧美经济陷入衰退,加强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后,也将其送上不归路。
对施正荣来说,在“老大心态”驱使下,盲目扩张企业规模,从2005年底到2008年短短3年内,尚德产能从100多兆瓦一路攀升至1000兆瓦,2012年又达到2500兆瓦,一跃而成全球第一。而在此期间,施正荣又有几次重大投资失误:先是在成都启动的碲化镉薄膜电池项目半途而废,后又在上海投入3亿美元建造50MW非晶硅薄膜电池工厂打了水漂,再后来与美国MEMC公司的长期合同违约损失2.12亿美元,而耗资1.07亿美元收购日本MSK公司股权后并未赚到钱。
企业家的眼光决定企业的前途。不能奢望企业家有火眼金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企业家必须具备深邃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尤其脑子不能发热,得冷静观察行业发展态势,压住企业的脚步,稳中求进。急于求成的施正荣没能压得住企业的脚步,尚德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最终栽倒在市场陷阱中。
在光伏产业概念化炒作之下,有连续多年的巨额投资项目,加上中国光伏第一品牌的名号,当地9家银行一窝蜂地将贷款送上门,银行成了尚德的提款机。而一个时期内,尚德资产负债率已超过81%,银行方面却浑然不觉尚德光鲜外表下潜藏的危机,仍一个劲地贷款给尚德,生怕冷落了这棵摇钱树而错过赢利机会。
所以,尚德破产,银行需要忏悔。银行的天性是嫌穷爱富,哪家企业发达了,便蜂拥而上,抢着放贷;而企业一旦走下坡路,银行又立马拉下脸来逼债。如果不是银行方面的“慷慨”,尚德哪能这么轻而易举地拥有如此庞大的流动性,说不定其扩张态势就会有所掣肘,也不会有今天71亿元银行贷款还贷无门的后患。
而更应当忏悔的是地方政府。中国光伏产业如此之快便盛极而衰,地方政府的溺爱恐难辞其咎。急于追求经济成长的地方政府,对于那些纳税大户、那些能在脸上贴金的企业总是呵护有加,过度宠爱,这不仅掩盖了企业的缺点,也滋长了企业的矫情。企业无序扩张,得了营养不良症,免疫力下降,一遇风浪,便感冒发烧。地方政府的身影在整个光伏产业的兴衰过程中不断晃动,不但一手将这个行业捧大,更给予该产业各种特殊的政策优惠,在其产能过剩时又没能及时合理引导,反而继续怂恿其扩张,并提供各种支持。尚德就经常在地方政府面前撒娇,最为贴切的一个描述就是“施正荣一有问题就给‘大领导’发短信,领导被他搞得很烦。”
地方政府往往不是通过市场调节,而是主导产业发展。用“烈火烹油”来形容当初中国光伏产业突飞猛进不为过。可是2011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不妨说,这既是市场性过剩,又是体制性过剩。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产能过剩外,我国工业产能的过快扩张还与投资体制转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资冲动以及以GDP为驱动力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密切相关。
如果政府的“手”不加节制,不彻底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思路,不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体制改革,而总是由政府指手画脚干预企业发展,尚德危局就不会是个案。
除了银行和地方政府,媒体也应忏悔。这几年来,一些媒体的“造神运动”将施正荣送上了神坛。“过去媒体确实把他捧得太高了。某种程度上,施正荣是被‘捧杀’的。”一家光伏企业的老总在谈到施正荣被媒体神化时唏嘘不已。
“光伏英雄”施正荣已经倒下,但尚德的学费不能白付,企业、地方政府、银行、媒体都该从各自的忏悔中悟出些道理来。假如能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理性善待光伏等朝阳产业乃至中国制造,太阳照样还会露出灿烂笑脸。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