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刘正新:“海鸥”归来

2013-04-17 15:17:31 太阳能发电网
     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嘉定园区,记者发现,在该所新能源技术中心的实验室屋顶上,安装的一套气象观测和故障监测系统正在工作。据悉,该系统可以用来监测气象环境、光伏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依据。   上海微系统所新能源技术中心组建于2010年,由国家“千人

  

  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嘉定园区,记者发现,在该所新能源技术中心的实验室屋顶上,安装的一套气象观测和故障监测系统正在工作。据悉,该系统可以用来监测气象环境、光伏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依据。

  上海微系统所新能源技术中心组建于2010年,由国家“^****”刘正新研究员担任主任。刘正新在日本学习工作17年回国,随后在上海微系统所嘉定园区组建了太阳电池研发实验室。

  经过一段“海鸥”般的过渡期后,刘正新毅然放弃了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在儿子高考6个多月前全职回上海工作。到岗工作后,他几乎不分周末、不计早晚、尽量不参加不相关的研讨会,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线。

  利用经验选准方向

  利用在国外工作期间对专业的了解以及掌握的丰富信息,刘正新结合我国的状况和产业需求,系统制订了研究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在嘉定建立起高效率晶体硅太阳电池研发平台,开展晶体硅/薄膜硅异质结高效率太阳电池关键和中试技术研究。

  “我们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一年多时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电池效率达到20%以上”。刘正新团队还通过国际合作,开展高效本征薄膜异质结(HIT)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形成了新的超薄薄膜沉积工艺规范。在电极成膜、清洗工艺规范和扩散工艺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后续高效太阳电池技术开发和效率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据刘正新介绍,他带领团队正在加紧建设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电池中试研发平台,研究、攻克硒化关键技术工艺。他们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太阳电池标准测试平台,填补我国这类技术的空白。

  在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建设方面,刘正新带领团队通过与各电池生产厂家合作,建设屋顶测试发电系统测试平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的测试和电池发电系统发电的历史记录,预测未来特定条件的系统发电量。为城市屋顶发电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同时为未来参与国际太阳电池发电测试大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横向合作拓展空间

  “推进与企业横向合作研究,既可以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和技术辅助,也为技术提供很好的出口,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和研发效率。”刘正新说,他们与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签署了“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技术研究”合作研究协议,利用已经建成的研发平台,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由企业提供经费、人员和设备支持,现在有6名研究人员全职在联合实验室工作,并提供采购和设备的技术支持,开创了中科院在太阳电池研究方面的新模式,创下上海微系统所2011年度横向签约额之最。目前,太阳电池课题组已经与8家国外企业签订了协议,其中4家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与7家国内企业签订了协议,其中5家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合同横向研究经费近6000万元。人均经费突破100万元,为新能源技术中心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

  团队建设细化管理

  作为主任,刘正新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还要协调和调动其他课题组的积极性,加强内部合作,寻求共同发展。

  “一个研究室要长期发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尤其是新建的课题组,对年轻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教育非常重要。”刘正新说。为此,他们逐步建立了管理制度,包括对实验数据和成果的管理制度,得到合作企业的好评和信任。

  到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工作后,刘正新带了6名研究生,其中3名博士生。在学生眼中,“刘老师要求严格,视野开阔,做事认真”。他还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利用休息时间举办杂志会、学习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交流和进步。

  作为国家“^****”专家,刘正新特别能够时刻理解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他在优化和消化现有研究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海内外人才,在短短1年时间内建立20人的科技研发团队。

 



作者: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凌月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