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的困局与突破

2013-05-30 15:10:54 太阳能发电网
       全球太阳能发电系统市场正逐年扩大。同时,由于能源安全和防止全球变暖问题在各国益发受到重视,因此太阳能发电也开始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以往,以德国为中心,欧洲各国通过电力收购制度(FIT)等,主导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普及,此外,美国也通过RPS制度及税收抵免制度等推动了普及。   日本以前

    

  全球太阳能发电系统市场正逐年扩大。同时,由于能源安全和防止全球变暖问题在各国益发受到重视,因此太阳能发电也开始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以往,以德国为中心,欧洲各国通过电力收购制度(FIT)等,主导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普及,此外,美国也通过RPS制度及税收抵免制度等推动了普及。

  日本以前一直通过提供补贴,推动住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普及,但自2012年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固定价格收购制度以来,百万瓦级太阳能发电设施及产业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建设迅速扩大。

  另一方面,作为主要供应商,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迅速崛起,大陆与台湾地区企业共同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过去居于全球顶级水平的日本厂商已经被这些新兴企业超越,陷入了低价竞争的苦战之中。不过,造成这种局面的中国企业同样也面临着严酷的竞争。

  新企业接连涉足导致供应过剩

  2013年3月,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破产,相信许多人对这则新闻依然记忆犹新。此外,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天合光能公司、晶澳太阳能公司、晶科能源公司及赛维LDK太阳能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季度结算也相继出现赤字。

  许多厂商背负巨额债务,可转换公司债券等的偿还期限相继到来。虽然部分企业通过与出资者协商而延长了偿还期限,但将来能否顺利偿还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相关企业国有化的动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国有企业及当地地方政府有关方面以项目开发及维持就业为名,向太阳能电池厂商出资,通过掌握经营权推动重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以欧洲为中心,FIT制度等奖励措施的魅力减退,导致需求停滞乃至后退;过多的设备投资导致太阳能电池工厂开工率下降;以及激烈的低价竞争等恶性循环依然存在。

  显然,目前太阳能发电这个新产业完全由政策主导,一方面在创造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新涉足企业增多导致供应过剩,两者之间处于失衡状态。

  许多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都是专门生产太阳能电池单元或模块等太阳能发电系统部件的企业,由于资产负债表日益恶化,因此重视“银行可融资性”的机构投资者开始慎重考虑其业务的风险大小。

  那么,中国政府对于这种情况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近几年,中国为实施可持续能源政策及全球变暖对策,公布了各种举措及目标值。最近,国务院制定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并且到2015年,使包括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扩大到394吉瓦,到2020年提高到占能源总量的15%。

  中国国家能源局在《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太阳能发电系统累计装机容量到2015年将提高至21吉瓦(目前正在探讨进一步提高到35吉瓦),实现倍增,到2020年提高到50吉瓦。

  根据这个规划,除了原有补贴制度(金太阳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等),中国还于2011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转而积极扩大内需。

  也就是说,对于正苦恼于开工率下降的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来说,以前需求较小的本土市场(尤其以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为中心)正在迅速扩大,由此制造工厂的开工率有望再次得到提高。

  政府力挺行业发展

  针对太阳能发电产业,中国政府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2015年之前的业务规模及技术目标等。具体示例如下:

  1. 多晶硅产量:每年5万吨(顶级企业),每年1万吨(大型企业);

  2. 太阳能电池产量:每年5吉瓦(顶级企业),每年1吉瓦(大型企业);

  3. 太阳能电池厂商销售额:>每年1000亿元(1家公司),>每年500亿元(3家~5家公司)。

  中国政府还制定了培育具备品牌号召力的企业、强化类单晶技术等方针。

  除此之外,2012年底,中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还制定了以下方针:

  1. 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技术进步;

  2. 规范产业有序发展;

  3. 积极开拓中国国内太阳能电池应用市场;

  4. 健全政策支援;

  5. 根据市场原理,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

  凡此种种,中央政府也指出了加速企业淘汰、培育健全产业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另一方面,全球市场却出现了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也就是征收反倾销关税及要求使用当地产品等动向,这逐渐发展为国际性的贸易问题。

  事情的开端是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制造的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模块实施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并于2012年12月下令征收反倾销税。因此,部分厂商被课以高达24~255%(计算后)的税率。

  这一事态的影响还扩大至欧洲。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制太阳能电池(晶圆、单元及模块)开始实施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并预定在今年6月公布调查结果。

  2013年3月,欧盟追加对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玻璃罩开始反倾销调查。印度商务部也开始针对来自中国大陆、美国、马来西亚及台湾地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反倾销调查。

  最终以“全中国制”产品发起攻势

  中国也没有保持沉默,中国政府于2012年5月宣布,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扶持政策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并提起诉讼。中国商务部也于2012年7月开始针对美国及韩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开始对欧洲制造的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

  上述举措使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阻碍。而另一方面,据称也有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在台湾地区等制造太阳能电池单元,来规避美国的反倾销税。

  同时,迄今一直在利用中国低价太阳能电池的欧美系统集成商及开发商也认为,上述保护主义举措会阻碍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的扩大,对之提出了异议。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认为,今后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将继续处于混乱状态。预计被列为“六大六小”及“Tier 1&2”级的中国主要大规模太阳能电池企业之间也将进行合纵连横。

  经过这样的优胜劣汰,更出色的量产技术或许会存活下来,并大量供应高品质太阳能电池。随着材料及制造装置国产化的进展,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最终会以“全中国制”太阳能发电系统满足中国内需,同时向全球市场发起出口攻势。

  日本厂商也需努力

  日本市场作为一个较大的市场,将受到全球关注。由于住宅太阳能发电系统补贴不久将停发,而费尽周折终于去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固定价格收购制度,仅在最初3年设定了充分考虑发电方利润的固定价格,因而今后的市场增长潜力不甚明朗。

  不过,针对高度重视能源及环境、购买欲望日益高涨的日本市场,以中国厂商为首的全球太阳能电池厂商无疑会积极提高技术及质量水平,进一步扩大产品销售。在日本国内积累了大量相关技术经验的日本太阳能电池厂商也需要更加努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政府都在制定分布式能源“地产地消”政策,可再生能源产业自然也会向着地产地消的方向发展。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地,同时也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消费(采用)地”。日本企业不应对此视而不见。不仅是日本的太阳能电池厂商,材料及装置厂商等也在努力开拓中国市场,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

  同样,整个亚洲地区将来也会成为巨大的生产地及需求地,因此日本太阳能发电相关企业大显身手之处也将增多。希望日本企业能积极采取相关举措,将迄今在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产业及住宅太阳能发电系统领域积累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性能和品质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应用于其他地区。

 



作者: 来源:日经能源环境网 责任编辑:凌月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