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什么城市或乡村,可以声称它们的电灯完全依靠光伏发电来照明。当中国的光伏产业为欧洲提供清洁太阳能时,自己却一地鸡毛地留下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一个制造电池的产业链。
近日,工信部出台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
仔细阅读这份“意见稿”,好像是进行行业门槛准入的设定。比如“意见稿”的第二大条,除了第一款是一句“工艺先进、节能环保”背景似的表述之外,其余六款都是门槛,都是具体到生产指标的门槛,甚至连企业的研发费都规定了比例和总额。而其他指标的规定,也许不是光伏行业内的人,未必清楚这些指标意味着什么。
但即使不是光伏行业内的人,也可以从这些生产指标细腻程度看出,工信部制定“意见稿”的官员,一定是对中国光伏行业心知肚明,知道这样的指标不仅可以规范企业,也有可能规范中国光伏市场,从而让中国光伏行业在新能源领域在全球市场独树一帜。但这是否会是行政手段的一厢情愿呢?
这两年中国光伏产业的状况很不好,可谓内忧外患。欧盟反倾销的制裁至今阴霾不散。而国内早期大到世界级的几家企业,比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不说完全破产了,但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当地政府是一天比一天着急,却是众所周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