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国内光伏产业的倒闭潮和破产潮,在进入隆冬后一眨眼间仿佛成为过去。
下半年,光伏行业利好政策不断释放,尤其是今年第四季度以来,各地光伏电站投资热潮再起,非光伏企业和上游组件企业也加入到了“抢装潮”。这带动光伏组件商、硅片厂商出货量大增,产品毛利率也有所提升,光伏产品价格坚挺,光伏制造业明显回暖。
一系列利好政策犹如给光伏企业打了一针兴奋剂,部分光伏组件企业恢复盈利,并开始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之路。但是,很多已经被关停的光伏企业也趁机“起死回生”,业界担心这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电站投资热潮涌动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及国家开发银行就补贴、退税、电价、并网以及融资等问题出台若干配套政策,对国内光伏市场应用形成有力支持。
进入年底,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也相继出台了利好政策。一时间,部分央企开始四处扩张,非光伏企业和上游组件企业也加入到了“抢装潮”。
记者梳理发现,8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宣布拟在宁夏投资200亿元开发2500MW沙漠生态光伏电站;中航工业集团则透露,未来3年内,将在北京、上海等11个省20个城市陆续投资38亿元,建400MW分布式发电系统。
此外,华电、中广核、国电等也纷纷抢食光伏电站。非光伏企业的代表则有江苏旷达、松辽汽车等。
而光伏的上游组件制造业的低迷让更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下游光伏电站。在国内光伏厂商新一轮的逆境探索中,已有不少企业在实施“以下游电站建设带动上游产品销售”的战略。这些企业包括英利、阿斯特、海润光伏、中环股份、阳光电源等。
据德勤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调查报告称,目前国内已披露的达成意向、签约及在建的光伏项目达130GW,甚至比国家新拟定的到2015年装机量达35GW的“十二五”目标还要超出近3倍。
值得注意的是,上游多晶硅、中游光伏组件的过剩产能正在逐步淘汰或消化,而下游光伏电站环节却出现了过剩迹象,产能过剩有从上中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1~10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3.61GW,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余的2个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会在4GW~5GW左右,“抢装”现象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