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寄予厚望,亦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二季”元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的改革60条,使各领域的改革讨论升温,电力行业改革同样引起全社会关注。
“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一场电力体制变革。政府应给企业松绑,给市场增添活力,让企业成为规划执行的主体、项目决策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周小谦。
作为原国家电力部总工程师,周小谦至今活跃在业界,为电力行业发展奔走呼吁。他向本报记者分析电力体制改革时,不无遗憾地认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目前存在误区,其症结在于:电力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在电力资源配置中市场并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科学的电价机制也未形成,相应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停滞不前。
走出改革误区
记者:2002年启动的电力体制改革,实现了厂网分开,引入了竞争,也启动了竞价上网,十年改革有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电力有了巨大发展,但目前的改革处于停滞状态,您认为电力体制改革的困局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小谦:电力改革已有十年但市场机制远未形成,首先是资源配置远非由市场决定,具体表现在项目的确定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带有很大随意性的行政审批决定。科学电价机制尚未形成,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差距则更大,《电力法》沿用多年至今未能修改,能称得上建立了电力市场机制吗?
政府、电厂、电网、电力用户,这些都是构成电力市场的 “硬件”,而完备的市场运行机制是电力市场的“软件”,两者相适应才能实现市场效率最大化。试想,一台当今最先进的电脑,如果装上最古老的DOS操作软件,工作效率也高不了。
记者:原电监会和新国家能源局比较推崇大用户直供电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您如何看待大用户直供电对于电改意义?
周小谦:大用户直供电是售电放开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积极支持,并为进一步放开售电市场,探索市场运作机制和有效的秩序积累经验。但大用户直供电不应该绕过电网,只让发电企业和用户直接面对面地交易,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市场体系运行的规律,由于缺少了流通环节,其交易存在必然的局限性。
电网是电力市场的物理载体,电网公司相当于电力市场的流通环节,流通行业本身就是商品经济的重要参与者,而且其发达程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成熟程度。所以对于直供电应当是供、需和输电三方签订与市场运作方式相关的技术经济服务协议,不应简单地由供需双方签订供求合同来完成。这也可为售电侧放开积累经验,把电力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