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看好,却又令更多人选择远远观望。这就是目前中国光伏电站所面临的窘境。
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敲定2014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4GW。其中分布式占比60%,为8GW左右,地面电站为6GW左右。
“14GW相当于1400亿元的资金需求量。”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产业研究员红炜告诉记者,“靠银行、靠自有资金目前都难以办到。”
国内资本谈光伏色变
光伏业早已进入了银行业的黑名单。
“光伏企业整体融资比较难,产业链中上游融资相对更难。”红炜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光伏业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债务窟窿,单单一个尚德就是72亿元的银行烂账,银行已经到了谈光伏色变的状态。”
而光伏电站由于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同样面临贷款难的境地。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光伏电站,银行贷款利率普遍较高,而且贷款门槛也比较高。
目前,“整个金融业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对光伏产业还没有正确认识,民营企业难以融到资,虽然电站投资是好产品,银行可能也愿意贷款,但是因无法获得担保,在需要资产抵押的时候则会无法运作。”红炜如是说。
“针对光伏融资难的问题,有很多建议,也有国外的经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记者,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则有困难,银行可以为一些有资产担保并且信用比较好的企业提供担保,但是对于大部分小企业而言还是难以贷到款。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成立了新能源部,“但是面对光伏业的时候,更多的银行选择‘还需要研究研究’的态度”。供职于晶澳太阳能的王润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光伏电站的风险以及投资回报率。”
在王润川看来,“如果风险下降,资本将排队涌入光伏电站。”
“而且,中国目前能提供10年或者15年以上长期贷款的银行很少,一般的商业银行最长只有5年,可是,光伏电站的运营期限一般在25年左右。”钱晶如是说。
引入外资恐热钱流入
孟宪淦一直主张融资渠道多元化,“既有银行也有证券债券市场,同时不排除引进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