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如何迈向一盘棋

2014-07-16 11:29:48 太阳能发电网
核心提示:中国各地正试点或申报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总体状况还不活跃,特别是要走出遍地开花、标准不一的尴尬格局,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孔晴熙没有预料到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   2005年,也就是《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第一年,他预料到未来国际碳市

   核心提示:中国各地正试点或申报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总体状况还不活跃,特别是要走出遍地开花、标准不一的尴尬格局,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孔晴熙没有预料到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

  2005年,也就是《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第一年,他预料到未来国际碳市场发展机会,当即成立太铭碳管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铭碳管理”),业务瞄准国际市场上基于CDM项目的CER交易(碳信用,又称核证减排量)。

  但9年后的今天,作为太铭碳管理的创始人及CEO,孔晴熙已将国内碳市场列为公司业务的主“战场”,不仅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购入了5万吨的碳排放配额,而且正计划进入重庆碳市场。

  太铭碳管理的业务调整,恰好是中国企业参与碳市场的一个缩影。本刊记者在调研中获悉,东江环保(002672,股吧)(002672.SZ)、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16.HK)、武汉钢铁(集团)公司(600005.SH)等诸多企业的碳交易都从国际市场开始投入到国内市场。

  国内碳市场活跃

  5月4日,重庆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拟采取配额总量控制制度,将2008-2012年中任一年度排放量达到2万吨二氧化碳的工业企业纳入试点范围。仅一个多月,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开市,当日成交量达14.5万吨,成交额约为445.8万元。

  至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7个试点全部正式上线。与此同时,贵州省、甘肃省近期先后公开表明要设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初略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申报碳排放权交易所。

  2013年6月,中国第一个碳交易市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线。至今两年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19日,7个试点市场的总成交量约为695万吨,总成交额超过2.5亿元。

  另据汤森路透旗下碳点分析师Emil Dimantchev分析称,中国各地碳排放权交易所今年的总成交量可能超过2400万吨,到2015年可能大增近9倍即2.27亿吨左右。

  当前中国市场上碳排放权交易产品主要有两项,配额和CCER。“我们对国内碳市场的前景比较看好,特别是湖北市场比较注重CCER和配额的流通性。”太铭碳管理项目总监李佳宣说,CCER项目的签发也会进一步带动国内碳市场发展。

  “某种程度上,国际市场低迷带动了国内碳市场的活跃。”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CER可以在国内包装成CCER卖,一些国外大型碳市场机构也有意进入中国市场。

  自2006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上获批了8.73亿CER。通过将CER出售给欧洲和日本等地,中国企业总计赚了约80亿美元。但随着欧债危机等影响,国际碳市场一度高达每吨40美元的价格一路下跌,2013年更是跌至5欧元以下,目前在7欧元左右。CER也出现供过于求,2013年一直维持在0.7欧元以下,目前则仅在0.3欧元左右。而且,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展的CER项目无法签发成功,导致利益受损。

  “现在中国碳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所以很多中国企业都参与到国内市场。”李佳宣说。



作者:林楠 来源:《支点》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