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两张皮”模式建设的屋顶光伏电站从光伏系统效率、结构安全、防水性能、维保费用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电站的经济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大打折扣
一、工业节能的重要性
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目标。
国务院在2014年5月发布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这样提到,在工业节能降碳方面,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开展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1%以上。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落实奖惩制度。到2015年底,万家企业实现节能量2.5亿吨标准煤以上。
利用工业园区以及厂区大面积闲置的建筑屋顶发展光伏发电,按照“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原则,即能缓解高峰期用电负荷的压力,又能节能降碳,在光伏系统投资成本大幅下降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助力等优势条件下,工业企业发展屋顶光伏发电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光伏产业政策
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9年始,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示范项目和金太阳工程的实施打开了我国光伏建筑应用市场,截止2012年四年时间里共核准装机量约6.4GWp,其中太阳能光电建筑示范项目约526.2MW,金太阳工程约2977.2MW,2012年11月核准的最后一期采用两者合并的形式,装机量约2830MW。
2013年,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在7月15日到11月19日两个月内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 》等14个重要文件,涉及产业定位、布局、定价、税收、规划、分布式及投融资等事关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要素,在极短的时间内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政策、管理体系。
2009-2013年以来,国家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先后投入数千亿巨资来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开拓,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通知》中提出,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系统思路是在中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屋顶”分布式电站,在中西部内陆地区鼓励城市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同年,国家能源局公布了首批18个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规划总装机1.823GW,实施期横跨2013~2015年。
按照最新的光伏电站规划来看,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35GW的光伏电站,2014年全年完成14.05GWp。其中分布式光伏电站为8GWp,大型地面电站为6.05GWp,光伏电站建设趋势正从大型地面电站逐渐向分布式光伏电站过渡,分布式发电的载体是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技术进步、先进与否应是分布式发电成败的关键。
作者:王恩政 余国光 聂晓尉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