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为止,聚光光伏公司几乎全军覆没,其市场化进程遭到严重挫折,聚光光伏技术还有前途吗
截至2014年为止,聚光光伏公司几乎全军覆没,其市场化进程遭到严重挫折,聚光光伏技术还有前途吗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 2015/04 本刊特约撰稿人:俞容文
在光伏发电的各种技术中,已经走过了近30年发展历程的聚光光伏(concentrated PV,简称CPV)技术,目前看来,仍然是一个较不起眼的技术路线。
聚光光伏技术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1976年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制作了第一架聚光光伏发电设备原型机。
从一开始,人们对聚光光伏技术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降低成本的巨大潜力。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聚光光伏却因相对高昂的成本,一直为批评者所诟病。
随着平板晶硅光伏系统成本的一路下降,也由于聚光光伏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截至2014年,曾经一度火热的聚光光伏公司,几乎已全军覆没。
那么,聚光光伏技术还有前途吗?
什么是聚光光伏
与其他光伏发电技术路线一样,聚光光伏也是通过光电转换材料的光伏效应实现发电。其所使用光电转换材料,可以是晶硅材料,也可以是其他光电材料。这一技术的要点在于,利用光学聚焦装置把太阳光集中到一小片光电材料上,以此节省昂贵的半导体材料,达到同样的阳光利用效率。与一般直觉认识所不同的是,聚光技术仅仅是增大了光的能量密度,并不意味着能量的放大。
这样一样,聚光光伏就出现了一些与一般光伏不太一样的情况。
首先,因为光学系统一般只能对直射光或者平行光进行聚焦,尽管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可以认为是平行光,但到达地面的阳光,却有一部分是经过散射、反射或者漫反射到达的,这部分阳光就无法为聚光系统所利用。通常情况下,直射阳光成分占总辐射的85%(因不同地区而异)。
其次,因为要保持聚光系统正对着太阳,跟踪系统就成为聚光光伏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传统上,光伏发电设备不带转动部件一度被认为是光伏发电的一大亮点,但随着跟踪系统技术的进步和成本下降,更最重要的是可靠的增加,因此其他光伏技术带跟踪器的方案也慢慢的被行业接受。
再者,在使用的光电材料上,早期的聚光光伏仍然使用晶硅材料,但随着其他更高光电转换效率材料的发展和聚光比的提高,III-V族砷化镓系列的半导体多结材料慢慢成为聚光光伏使用的主流材料,而晶硅材料在聚光比提高以后无法承受高密度的光照,仅停留在低倍聚光上应用。因此,聚光光伏又分为低倍聚光(LCPV)和高倍聚光(HCPV)。本文后面谈到的聚光光伏,特指高倍聚光。
作为光电转换材料,III-V族砷化镓材料因其优异的热学、光学特性,以及抗太空辐射和重量轻(砷化镓本身就是薄膜材料),因此首先在卫星上得到了应用。卫星上为设备供电的光伏板已经由硅太阳能电池板替换成更轻便、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砷化镓电池板。值得一提的是,砷化镓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微电子等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应用。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包括限制材料生长设备的进口。
因为砷化镓材料相对硅材料而言比较昂贵,因此,砷化镓系列材料应用于聚光光伏以后,聚光比必须要设计得很高,以平衡材料的成本。现在主流的高倍聚光系统一般在500~1000倍甚至更高。
但是,更高的聚光比又带来新的问题。聚光比提高以后,光能量密度更高,芯片的电流密度增大,散热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同时,更高的聚光比对跟踪系统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一般要求跟踪精度在0.5度以内,由此跟踪器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又成了新的课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加剧了聚光光伏的成本压力。
顺便提一下,也正因为砷化镓材料首先是在空间上得到应用,因此高倍聚光有时也被称为是太空技术的地面应用。这也解释了早期进入高倍聚光光伏领域的是些什么机构,比如波音公司的光谱实验室、美国Emcore公司等,他们是为美国太空计划提供空间电源的单位,国内的上海811所、天津18所,甚至德国的Azur也是一样的性质。
作者:俞容文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