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北京的眼里,“APEC蓝”并不是以绿色为代价换来的,而是带来了绿色。
中国政府近年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中国政府为确保2014年11月北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期间的蓝天所做的种种努力,提供了可借以了解这一挑战的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分析了APEC期间采取的特殊环保措施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实现其全国环保目标方面的经验教训。
● 北京环境保护局报告称,如果没有采取干预措施,APEC会议期间的PM2.5浓度很可能会比实际数字高出61.6%。这意味着APEC峰会期间(2014年11月7-12日)PM2.5总计减少2,831.8吨,相当于平均每天减少472吨。
● 在APEC期间,PM2.5浓度平均值为55.07微克/立方厘米,仅比2012年同期减少0.4%,相比2013年同期则减少22.7%。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主要集中在11月的上半月(包括APEC会议期间),PM2.5浓度较2013年同期降低59%。2014年11月下半月的PM2.5浓度则较2013年同期高出69%。
● 相对于长期环保目标而言,“APEC蓝”符合新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并达到了专门为北京设定的2017年空气质量目标。然而,北京为取得“APEC蓝”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除非对经济和能源构成进行实质性的结构调整。
北京本地空气污染的约31%来自交通运输。鉴于此,北京在APEC期间对约50%,即4,100万辆车采取了限行措施。北京主管部门报告称这些措施在APEC期间将PM2.5排放量减少共计40%。
● 重工业、建筑和燃煤发电共同构成北京PM2.5排放量的约38%。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和周边地区采取了轮流关停的措施。受到APEC会议影响的地区加在一起的钢、铝、水泥和火力发电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2%、23%、18%和29%。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关停措施,上述几个产业除火力发电以外均在2014年11月取得了强劲的同比增长。北京主管部门报告称针对这些产业的限制措施对PM2.5排放量减少的贡献只有16%,不及车辆限行贡献的一半。
● 北京约四分之一的劳动人口,即大约271万人在APEC期间放假。这意味着北京在APEC期间损失了约49亿元人民币的假设生产率,相当于PM2.5每减少一克就伴随着1.74元的生产率损失。
● 总而言之,减少污染和实现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不一定成反比。无论从对GDP或对就业的贡献来看,构成“新经济”的各项产业(比如金融、零售和房地产)已然在中国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或许在北京的眼里,“APEC蓝”并不是以绿色为代价换来的,而是带来了绿色。
作者: 来源: 彭博新能源财经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