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分布式能源+储能”快速健康发展

2018-04-10 22:42:24 太阳能发电网
在分布式能源系统引入储能设备,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减小负荷峰谷差,降低供电成本,将对传统的能源消费方式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

当前,积极推进能源转型、抢占新一轮技术和经济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而“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开发利用模式受到广泛重视,各国纷纷出台政策予以扶持,“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储能与分布式的结合已经开始显著减少发达国家电网的销售量,引发“负荷脱网”甚至是“用户脱网”现象,给能源系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特点及对能源转型的意义
分布式能源是相对于传统的集中供能方式而言的,是一种将冷、热、电系统以小规模、模块化、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可独立地输出冷、热、电能的系统。分布式能源灵活性高且适于许多应用领域,包括电力、机械能源和推进系统,可独立工作或在集成式网络内一起工作,以满足大型和小型能源用户的需求。分布式能源系统离不开储能系统的辅助,以分布式光伏为例,虽然每台装机容量并不大,但数量多了依然会对电网造成不小的冲击,为保证电网的稳定与安全,便需要配套的储能装置进行调节。此外,分布式电站成千上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电量有所不同,要建立起自由传输、智慧调配的全球能源因特网,并实现安全、稳定供电,大规模储能技术必不可少。

相对于集中式的大型地面电站,分布式能源这一集合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置的方式,可满足用户对电力、热力等多方面需求,也节省了电网投资、减少了损耗,提高了新能源发电比例。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引入储能设备,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减小负荷峰谷差,降低供电成本,将对传统的配电系统设计、规划、调度、控制甚至能源消费方式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推进用户侧分布式能源加储能规模化发展,可有效地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高峰负荷压力,是应对当前电力系统两端波动性加大,提升系统安全稳定性,降低系统运行调节成本的重要手段。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本的快速下降,用户侧分布式储能调节的经济性已在很多情形下优于供应侧,且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我国“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布式和储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政府也作出了相应部署。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储能、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能源、电力和可再生“十三五”规划中也将太阳能的发展重点逐步由集中电站向分布式光伏转移,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加之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储能技术,分布式加储能系统在中国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用户侧分布式能源加储能在我国国内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战略定位不清晰、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偏高等问题。

对“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予以扶持是发达国家通行做法,如美国加州自2001年开始发起自主发电激励计划,对分布式能源加储能项目给予高额税收抵免(从420美元到1490美元每千瓦),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商业和社区的参与意愿。德国对分布式光伏加储能给予低息贷款和直接补贴,补贴额覆盖20%以上的初始成本,目前家庭分布式光伏数量超过150万套,储能系统超过1万套。日本、英国、奥地利等国也都推出了强有力的财税和补贴政策,推进规模化发展,促进成本的快速下降,在清洁化发展、可持续能源供应和能源转型方面获得引领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分布式能源和储能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政策还不够细。我国出台的分布式储能的政策还未成体系,价格机制尚不成熟,储能行业财政补贴的有关政策、办法目前还比较少,示范项目缺少持续跟踪和及时反馈,鼓励和吸引投融资方面的政策也明显不足。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