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新技术革命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机遇

2018-06-20 07:24:06 太阳能发电网
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开放不仅为中国带来发展红利,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在当今世界刮起逆全球化之风的背景下,中国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新的红利?又将给世界带来哪些新机遇?记者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请他解析中国扩大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宣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开放不仅为中国带来发展红利,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在当今世界刮起逆全球化之风的背景下,中国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新的红利?又将给世界带来哪些新机遇?6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请他解析中国扩大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巍|摄)


想要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就必须开放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看待当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做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承诺?


隆国强:中国这么多年一个很成功的经验就是顺应全球化潮流,准确判断机遇,把握机遇,趋利避害。


看清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前提。回顾历史,对世界大势的判断直接决定发展战略。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抗美援朝后,西方国家制裁中国,我们不可能对西方开放。但不能说那时的中国完全封闭,我们对社会主义阵营开放。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被迫在封闭条件下发展经济。


当时我们对世界潮流的判断是什么?民族国家要独立,无产阶级要革命。基于对国际形势的这种判断,我们确立了优先发展国防工业的战略。随时准备打仗,生产力布局要从沿海、平原地区转移到山区——入山、分散、进洞。例如,二汽在十堰的山区里绵延20多公里,因为汽车在战争期间属于军民两用产品。在这种对形势的判断下,不存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的问题。


1978年谷牧副总理带着一个30多人的代表团到欧洲进行了30多天的调研,跑了5个国家的15座城市。代表团深深地感觉到,封闭发展虽然是有成就的,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形成对世界潮流的新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既然做出了这个判断,我们就要打开国门、对外开放。


今天世界的潮流是什么?会不会因为逆全球化、一些国家的单边主义行为,让全球化趋势发生改变?习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演讲指出,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会变,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自主开放,在开放中发展壮大。


《中国经济周刊》: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全球化面临波折的今天,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发生了哪些变化?


隆国强:在全球化有波折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的环境确实有变化,原来的机遇可能没有了,而新机遇又会出现。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我们抓住的一个重大机遇是出口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从1970年代开始,东亚地区一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随着本土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中国正好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吸引出口型外商直接投资,实施加工贸易政策等,把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释放出来。那些企业来到中国后,把管理的优势、技术的优势、海外销售渠道的优势和中国低成本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所以很多转移过来的企业到了中国大陆后比它在本土做得更大。对我国而言,在供给侧解决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问题,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


第二个机遇就是需求侧的全球繁荣。为什么我国出口增长很快?一方面是竞争力提高得很快,另一方面就是全球繁荣。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全球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繁荣,而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恰恰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直持续到金融危机前。


如今全球经济还在深度调整中,全球繁荣不再;另外,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跨境转移,中国不再是承接方,甚至可能是转出方。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新机遇。


一个最大的机遇就是新技术革命,中国正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全球性的技术变革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此外,人才、高端制造与服务活动加快向我国汇聚,是“引进来”的新机遇。在“走出去”方面,国际产能合作方兴未艾,中资企业通过并购和海外投资整合全球资源能力上升,都是新一轮开放面临的新机遇。


回顾历史,英国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美国、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日本抓住了电子革命的机遇。


要想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因为技术进步是全球性的,中国必须用全球的技术、信息、人才、资本来搞创新,加速自身的技术进步。只要自己的战略对头,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就能够吸引技术、人才、资金、信息顺畅地进入中国。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国际环境在变,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机遇和挑战。一个国家能不能成功,在于能不能判断准确并采取适当的开放战略和举措,抓住机遇,趋利避害。


 



作者:陈惟杉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