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临,传统用电高峰将至,为一解我国电力燃眉,管理层不仅相继上调了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更表示将集中审批一批火电和电网项目,从而平衡市场供需。
终于,在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下,这场“煤电顶牛”的角逐告一段落。
然而,消费者买单的最终结果显然不是上策,上述措施恐怕也只能起到暂时作用,待煤价涨势再起,电力市场又将何去何从呢?
痛定思痛,调整能源结构已迫在眉睫,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新能源,转向国家大力扶持已久的光伏产业,寄希望于它们能但当责任,给扫除电荒一缕曙光。
不久前,“保定英利集团光伏发电成本理论值已控制到1元/度以内”的新闻见诸报端,虽然光伏“1元时代”还只是一个理论值,以至于英利自身都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公开消息的最佳时机。
但不论如何,“1元时代”对光伏业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它标志着光伏将成为火力发电有力的竞争对手。接受记者采访的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表示,“2015年前,光伏业有信心为完善我国能源结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昼夜电需差、长距离传输
造成的能源浪费
虽然,2010年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0亿千瓦,但如此庞大的供电体系却仍供不应求,甚至造成电荒的尴尬局面,其中原因除了广受舆论评说的那些以外,似乎还有些鲜为人知的内容。
举例为证,假设一座城市白天用电100万千瓦,夜间用电50万千瓦,从节省能源的角度出发,应该在夜间关闭50万千瓦的发电系统。
然而,就是这一看似易如反掌的操作,在现有的火力发电系统中却无法做到。
接受记者采访的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介绍,“这是因为火力发电冷启动需要72个小时,热启动需要48个小时,然而一座城市的用电峰谷期却在24小时内就发生了。”
为满足需求,火力发电系统便不得不开足马力24小时不停歇,但因此而造成的超出夜间电力需求部分也就白白浪费了。放眼全国10亿千瓦的电力装机总容量,如此消耗掉的能源该有多么庞大便可想而知。
还不仅如此,事实上,电力在传输过程中所造成的损耗也不可小嘘。
马学禄向记者举例道,“假设在一个直径为1000米的村庄(成正圆形)中心处修建供电系统,如此一来,其最远传输距离不过500米,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合理方案所造成的电力传输损耗也将达到50%。而作为一项物理难题,包括智能电网在内都无法突破这一瓶颈。”
除技术层面以外,由于我国一次性能源集中于西北,而能源消耗则主要集中于东南,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打破,加之伴随快速的经济发展,煤炭价格的攀升似乎不可避免。
发挥光伏特点
推动屋顶供电系统建设
不论从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或是需求关系出发,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应用都十分必要。那么,光伏能担此重任吗?
据北京市供电局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大工业用电尖峰价格为0.995元/度。由此不难看出,发电成本低于1元/度,就意味着光伏具有了与火电竞争的资本。
早在2009年2月,包括无锡尚德、赛维LDK等在内的我国知名光伏企业正式向国家科技部联名上交了一份《2012年光伏发电一元一度电的科研专项》,誓言光伏发电要在2012年实现发电成本低于1元/度。
如今大限将至,在马学禄看来,光伏业实现诺言不成问题,而真正进入“1元时代”也是迟早的事。不过想要“1元时代”的光伏为根除电荒出力,还需要一些步骤。
“光伏发电有一系列优势,是所有传统能源发电所不具备的,那就是移动性、独立性、小型化,甚至微型化。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光伏业将为完善我国能源结构做出巨大的贡献。”马学禄说。
马学禄认为,目前,我国在支持光伏业发展方面有“金太阳工程”,而这一工程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用电最为紧张的地区,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工程意义重大。他介绍,“相关管理部门与英利做过一个粗略的测算,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房顶面积可提供光伏发电1千万千瓦(10GW)。他的优势在于:不占土地;楼上发电楼内用,不造成传输损耗;提供昼夜电需差,消除峰电压力。”
除发达地区外,偏远山区、海岛、边防哨所、海上设施等也可充分利用光伏发电。马学禄介绍,“我国电力格局较为分散,至今仍有1000-2000万无电人口。根据国际惯例,在这些地区建设电力传输系统与发电系统的投资比例基本达到1比1,花费巨大。而选用光伏发电,或采取风光互补的模式,将有效解决这一状况。”
2011年的光伏业受主要需求国经济环境影响而身处寒冬,上下游的挤压导致组件、电池等设备价格急剧下滑,虽然残酷的现实考验着业内抗寒能力,但被竞争压缩的价格将有效降低光伏发电成,却也将光伏逼入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如今开辟国内市场,不仅仅是广大光伏企业日思夜想的问题,更是管理层面对这一规模几近千万亿元产业必须承担的责任。更何况,光伏有责任,也有能力挑起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