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中国已逐步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前不久指出,中国的货物贸易额已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了第二位,其中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吸收外资累计达到7596亿美元,居发达国家之首,进口以及出口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30%。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过去10年中平均约为20%。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这一比率可能超过25%。可见,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减速,中国的出口增速也相应放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美国不断发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即所谓“双反”调查,并采取了严格措施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从2005年的电视机开始,可以列出一长串遭遇美国贸易制裁的中国商品:礼物装和包装丝带、汽车轮胎、无缝钢管、光伏产品等。同时,欧盟、阿根廷等也对中国的这些产品采取了惩罚措施。
一时间,中国与国外的贸易战烽烟四起,国内企业出口纷纷受阻。而中国在反对国外贸易制裁时,却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种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国内的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如果要分析个中原因,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美贸易协定的内容里寻找线索。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两天后,白宫公共事务联络办公室公布了《美中双边WTO协议摘要》。从这份文本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双反”调查的标准和措施,以及采取“特殊保护”措施保护美国国内产业的相关内容。其中在关于反倾销部分,《摘要》提出,“美国和中国同意美国在未来的反倾销案件中维持原有的反倾销方法(把中国看作一个非市场经济体),这样的条款在中国加入WTO后15年有效。”“我们在对中国采取对抗措施,识别和测量补贴受益的存在时,我们能够考虑中国经济的特殊特征。”而在关于“特殊保护”措施内容中,“双方同意采取措施保证美国国内企业和工人必须有强烈的保护措施来对抗进口的急剧增加。”“这个‘特殊保护’机制,超越了WTO‘特殊保护’条款内容,而不同于传统的特殊保护措施。它允许美国可以单独地针对中国的进口,而不是全世界的进口,在本国产业受到实质伤害的时候,采取包括进口限制等保护措施。”此外文本还显示,“美国可以针对中国多个案件,单方面采取不同于WTO‘特殊保护’规定的(美国国内)法律标准。这样的条款在中国加入WTO后12年有效。”
显然,美国对中国的进口采取的贸易制裁措施是按照美国的国内贸易法律,而不是按照WTO的规定来进行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使得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不断受到贸易制裁,却很难采取对抗措施。此外,由于WTO规定中的最惠国条款,当美国开始对中国的某一产品采取“双反”或者“特保”措施时,其他成员国可以跟进采取措施,而中国无法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措施申诉到WTO。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中美之间关于“双反”和“特保”的措施分别在中国加入WTO后的15年和12年有效,这就意味着,在未来5年内,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制裁可能是不减反增,甚至会形成一个针对中国贸易出口产品制裁的高潮。
这或许就是中国加入WTO的代价之一。然而时过10年,相对于整个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所获得的巨大收益而言,这个代价的付出,依然是值得的。
对于这样一种不容轻视的外部环境,中国企业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首先,我们需要从思想上建立这样一种意识:未来5年内,美国随时会发动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这样的贸易措施是按照美国国内法律法规,而不是WTO规定,其比WTO规定更苛刻。
其次,相关行业要组织起来协同配合,出口不能竞相压价,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问题。这方面,日本汽车业对美国出口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为了避免受到美国的贸易制裁,日本汽车业形成了强大的出口联盟,对美国的汽车出口采取“自肃”措施,具体内容则包括控制对美出口数量,提高在美汽车的售价,在美国设立工厂等。这样的结果是确保了日本汽车产业对美国出口的稳步增长,同时却没有受到美国的贸易制裁。
另外,在避开美国市场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扩大对欧盟等其他市场的出口,“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可以有效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