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能力决定多晶硅企业生死

2012-01-08 03:04:31 太阳能发电网
尽管降幅趋缓,但目前多晶硅价格探底态势未变,仍处于下滑通道中,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已出现成本倒挂现象。 目前市场已出现低于25 美元/公斤的多晶硅最低成交价。而据中国电子材料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介绍,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为300 元人民币/公斤左右

  尽管降幅趋缓,但目前多晶硅价格探底态势未变,仍处于下滑通道中,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已出现成本倒挂现象。
  目前市场已出现低于25 美元/公斤的多晶硅最低成交价。而据中国电子材料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介绍,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为300 元人民币/公斤左右,25 美元/公斤的价格已远远低于其成本线。
  多数企业挣扎于生死线
  有多晶硅企业人士对记者直言,“现在还有哪家多晶硅企业盈利?”其言下之意,多晶硅企业普遍亏损,已全军覆没。某大型多晶硅企业人士也表示“多晶硅价格降得太厉害了,现在是亏本生产。但即使亏本也要生产,因为多晶硅属化工生产,其生产设备的运行有连续性特点,停产之后再恢复生产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所以现在只能减少产量亏本熬着,希望能够等到好转的时候。”
  对此,更多多晶硅企业高管则选择了回避或语焉不详,可见成本问题已成敏感话题。
  尽管一些企业选择亏本生产,希望熬过这个冬天,熬成市场“剩”者,但不能盈利的生产能够支撑多久,多数业内人士都表示心里没底。因此,以“停产检修和技术升级”的名义选择关闭生产线,成为了更多多晶硅企业的选择。大全新能源近日宣布,关闭多晶硅生产设施大约两周时间,以进行定期维护。大全新能源2011 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第三季度营收为5960 万美元,低于上一季度的7070 万美元以及去年同期的6320 万美元,其第三季度多晶硅的出货量约为1022 吨。而在美上市的十家国内光伏企业中,大全新能源是2011 年第三季度唯一赢利的企业。
  有消息称,除了主要的四五家多晶硅厂商尚在保持生产线运转外,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都已全面减产或停产,其中不乏像新光硅业、东气峨眉、乐电天威、陕西天宏等知名企业。新光硅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市场价已经跌破了成本价,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东气峨眉也表示,只有小部分生产线还在运转,大部分生产线都已停产。
  从消息来看,停产的多晶硅企业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分析人士指出,停产的主要是产能小、耗能高的企业以及高电价地区企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光硅业和东气峨眉。
  据朱黎辉介绍,作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多晶硅生产线的企业,新光硅业当年投资12.9 亿元承建的1260 吨/年多晶硅项目曾是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线。虽然产能并不大,但其技术管理能力在国内处于同行领先水平,是行业内的标志性企业之一,因此其动态备受关注。
  另外,作为行业“黄埔军校”的东气峨嵋的动态,在朱黎辉看来同样具备行业参照意义。
  而上述两者,目前均已处于半停产状态,国内多晶硅企业普遍状况由此可见一斑。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一旦多晶硅售价跌到35 美元/公斤以下,高达九成的国内多晶硅中小企业都将亏本。

  一线企业仍保持较高利润
  在一片哀声中,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持不同看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吴达成认为,在光伏发电各环节产品中,多晶硅仍是毛利润最高的产品,有企业的毛利润率仍然可以维持在40% 以上。而与之相比,组件毛利润已经下滑到10% 以下,逆变器毛利润处于中间水平,硅片毛利润已低至3~5% ,而实际市场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倒挂现象,已比比皆是。
  原IMS资深光伏分析师、现供职于晶澳太阳能的王润川对记者表示,尽管多晶硅价格下滑非常厉害,但按徐州中能多晶硅30 美元/公斤的销售价格计算,其毛利率仍然在30-40% 之间。但他同时也承认,徐州中能属于行业个案,因为无论从成本控制、规模生产还是市场占有率上,国内其他多晶硅企业与徐州中能都有着不小的差距。目前,徐州中能已是紧随美国Hemlock 和德国Wacke 之后全球第三大多晶硅产能企业。
  根据保利协鑫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 年上半年,保利协鑫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已低至22.1 美元/公斤,而该公司同期多晶硅的平均售价是62 美元/公斤。即或按照目前的最低价25 美元计算,保利协鑫多晶硅仍处于盈利状态,而这一价格已远远低于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约40 美元/公斤的生产成本线。另据悉,保利协鑫已规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多晶硅成本降至15 美元/公斤。
  但据保利协鑫2011 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止6月30 日,其今年上半年多晶硅销售额7.28658 亿港元已同比去年同期的20.91023 亿港元出现大幅下降。
  除了保利协鑫,目前仍处于盈利水平线以上的多晶硅企业还有以德国瓦克、韩国OCI 为代表的国际多晶硅巨头企业,但也都面临利润率大幅下降境况。即便如此,德国瓦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在2011 年第三季度仍获得了税前利润1.794 亿欧元的业绩,总利润和利润率较去年同期虽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其毛利润率仍然维持在47%~48%之间。而据德国瓦克公司资料显示,其持有的生产订单已排到2015 年,并拥有长单固定价格优势,仍能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多数国内中小多晶硅企业或将在此轮行业洗牌中被淘汰出局,其留下的市场空白也将被德国瓦克、韩国OCI 和徐州中能这样的大企业瓜分。

  未来格局影响行业整体前途
  让一些业内人士担忧的,不是国内多晶硅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而是跨国公司会否凭借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形成行业垄断,从而控制光伏行业未来的价格话语权,并进而影响到行业整体竞争力。
  对于光伏组件产能已稳居全球第一的中国光伏行业,这样的担忧绝非多余。与中国众多多晶硅企业一同起步的韩国OCI ,近年来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其在2006 年以后才在本国建立了第一家多晶硅生产工厂,主要瞄准中国光伏企业疯狂扩张后所带来的巨大需求,且收获颇丰。随后,OCI 不断扩增产能,甚至在进入2011 年全球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调和市场需求萎缩之时,仍高调宣布再建一个年产能24000 吨的多晶硅生产工厂,可见其抢占市场之决心。
  与此相对应,国内多晶硅企业整体实力仍偏弱。分析人士认为,与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相比,国际巨头们的优势不仅表现在产能,更多还表现在产品质量和核心技术以及对市场的把控能力。
  有消息称,目前OCI 在手的长期订单总额已接近50 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于亚洲企业,其中包括中国台湾的茂迪、绿能、中美硅晶、达能科技、友达光电等,以及英利等大陆企业。有分析指出,这不仅是因为韩国离中国地域较近的缘故,还因为韩国本土没有下游产业,OCI 未来的发展目标必然会锁定在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
  针对当前国内多晶硅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有业内人士表示,工信部前期对多晶硅行业的调研应该与此有关,且工信部和业内已形成了“推动多晶硅行业整合、走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基调。第一批通过行业准入审查的多晶硅企业将会成为整合的主体,会获得更多政策扶持,但没有直接货币补贴的可能性。
  作为原材料的多晶硅行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安全与发展前景,工信部推动多晶硅行业整合,在情理之中,亦是产业发展必然。

  成本临界促进技术升级
  当多晶硅价格一路下滑,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已取决于其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力,因此技术改造和升级成为必然。在多晶硅生产中,尾气能否通过闭环生产实现循环利用是决定多晶硅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德国瓦克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已控制在16 美元/公斤,韩国OCI 宣布生产成本已降到20 美元/公斤,我国最大的硅料生产商江苏中能的成本在22.1 美元/公斤,国内规模企业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在30-40 美元/公斤以上,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则高于45 美元/公斤。
  除与生产规模有关外,多晶硅生产成本的降低,其生产过程中的回收技术和设备对降低成本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据一位技术人员介绍,虽然国内很多企业都实现了闭路循环生产,但为多晶硅产品质量达标,在闭路循环生产过程中反复精馏,虽然最终出来的多晶硅产品质量合格,却大大增加了能耗。
  据王润川介绍,虽然国内很多企业都声称产品质量和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实际上与国际多晶硅巨头企业仍有很大的差距。国际排名前几位的多晶硅企业,基本上都能生产电子级多晶硅,但国内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企业能生产电子级多晶硅的极少。同时,国际多晶硅企业的回收工作做得非常好,完全实现了达标排放和低能耗,且其生产废料综合利用程度更高,因此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国内企业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朱黎辉教授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多晶硅降价很正常,我们许多企业的生产线装备能力和工艺流程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内前18 家多晶硅企业已经完全或基本掌握了节电、节能等核心技术,实现了闭路循环生产,因此对环境污染很小。但还有30 余家小企业因为资金少,规模只有几百吨/年,没有资金改造设备做到闭路循环生产,所以会产生氯化氢和四氯化硅不回收的污染。
  对此,一位业内技术人士表示,国内大多数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有的生产线确实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我们的技术始终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在引进的基础上还应当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高品质产能仍紧缺
  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是近年来光伏行业最具争议的话题,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将当前的价格下滑归因于2010 年的产能疯狂扩张。但实际情况是,2010 年我国自产多晶硅4.5 万吨,进口4.7 万吨左右,国内供需缺口达五成;2011 年前9月,我国累计进口多晶硅4.85 万吨,同比增长53.9% ,预计全年进口多晶硅仍为五成左右。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多晶硅总体规划产能的确有些过剩,但很多产能并未释放,已经达成量产的也多为太阳能级多晶硅或以下品质多晶硅,能生产高纯度电子级多晶硅的企业非常少。因此我国电子级多晶硅基本还依靠进口,另外有约半数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也需要进口。
  另外,从设计产能到达产有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只按设计产能计算,显然是过剩的,但很多生产线需要两三年或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80% 的设计产能。如果一定要说产能过剩,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低端产品的过剩。专家认为,多晶硅企业的技术升级较之产能过剩更为重要,因为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达到环保要求,都需要有技术的保障。
  中国硅材料信息研究中心(CRCSI)的调查报告显示,根据对全球多晶硅企业的统计,预计2011 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10.2 万吨,全球太阳能电池2011 年预计安装量为13.9GW ,出货量为16.7GW, 需要多晶硅11.7 万吨,供需总体平衡,稍有缺口。
  未来三年的多晶硅总体供需平衡,结构性短缺存在。结构性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晶硅新增产量与晶硅电池新增产量的差异;二是长期供货合同之外的多晶硅供给与需求的差异。
  对于多晶硅行业的未来,朱黎辉乐观地表示,经济危机是暂时的,能源危机才是永远的,市场只是暂时低迷,冬天过去就是春天。




作者: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