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池攻擂战:HIT成功的标志是什么?2021-07-27 09:20:32 蓝色双子光伏电池领域正在上演一场拳击赛,老牌拳王PERC年龄大了,体力逐渐不支,可能还能在拳台打个三五年,但新秀的崛起已经是必然趋势,无法逆转了。所以有好事者,就组织了一场名将告别赛,让PERC这位老将守擂,让后期之秀们上场攻擂,场下的选手有TOPCO
光伏电池攻擂战:HIT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2021-07-27 09:20:32 蓝色双子
光伏电池领域正在上演一场拳击赛,老牌拳王PERC年龄大了,体力逐渐不支,可能还能在拳台打个三五年,但新秀的崛起已经是必然趋势,无法逆转了。所以有好事者,就组织了一场名将告别赛,让PERC这位老将守擂,让后期之秀们上场攻擂,场下的选手有TOPCON、 HIT、IBC。
第一场比赛PERC对HIT,两人站到台上,现场裁判还没挥手势说比赛开始,场边裁判直接敲了钟,并且给了现场裁判一个眼神,现场裁判举起了HIT的手,全场欢呼。
所有媒体开始发消息,PERC廉颇老矣,不战而败,世界是HIT的,步调一致,充满默契,留下一拳都没出的PERC还有连场都还没上过的TOPCON一脸懵。
这就是近期电池领域路线之争的一个缩影,HIT还没比赛就要干掉TOPCON取代PERC,这个故事最近抓住了光伏电池关注者的内心。HIT阵营举出了一堆例子证明这个观点,但实际上我也看了一大堆资料,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个观点。
今天就从八个方面来分析,看看HIT到底能否不战而胜。文中引用的数据来源很多,不一定能保证是最新最准确的数据,但引用出来的数据本身也是经过多方资料交叉验证的,能支持相对应的结论。
最终本文的结论,其实就是题目所说,胜负未分。HIT不光是炒作这一轮,后面还会炒作很多轮,以后可能每年都会炒一次,直到HIT真正上量实装的那一天。但目前的各种数据和多家龙头的观点,无法支撑HIT已经胜出的结论。
01 HIT现状
光伏电池技术路线发生变更,需要几个先决条件:
1. 现有路线转换效率已经达到物理瓶颈
2. 新路线单位投资额大幅度下降到电池厂可以接受的范围
3. 新路线的转换效率对比现有路线或竞争路线有明显优势
4. 新路线的生产成本对比现有路线或竞争路线没有明显劣势
第一点,PERC理论极限转换效率是24%,现在的量产线已经做到了23%,接近物理极限,所以确实有切换新路线的需求,但是PERC因为工艺成熟,现有产能巨大,成本低廉,良率高等优点,不可能马上退出市场,至少还能作为主力战斗3年,作为次主力继续发光发热2-3年。
第二点,今年PERC新建产线单位成本是1.5-1.6亿/GW,最低可以做到1.3亿左右;TOPCON直接新建产线是2.3亿/GW,由PERC升级是0.6-0.7亿/GW;HIT产线单位投资4.3-4.5亿/GW,钧石能源说他们的设备明年能做到3.5-3.8亿,行业主流资料均预计24-25年HIT单位投资额可能达到2.5亿左右。
第三点,先看理论极限转换效率,PERC电池转换效率极限24%-24.5%(理想条件下极限转换效率),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极限28.2%-28.7%,HIT电池转换效率极限27.5%(单体HIT电池)-29%(HIT电池叠加钙钛矿做叠层电池)。
从转换效率极限来说,虽然叠加钙钛矿后超过了TOPCON,但是钙钛矿的应用现在远远看不到实际落地的时间表,5年究竟能不能做好并不知道,HIT对比TOPCON没有明显的优势,单纯看纯电池转换效率极限,TOPCON高。
现在已经公布的产线结果,TOPCON路线公布量产转化效率的企业太少,6月光伏展上隆基公布其新产能电池转换效率(目前仅公布了TOPCON路线),量产平均转化效率为24.24%,至21年4季度,会达到24.5%。
HIT路线,安徽华晟新能源在M6可量产电池的基础上HJT转换效率25.26%,通威的第二条HIT路线250MW在合肥,设备以迈为和国外的设备为主,批次平均转换效率>23.7%,最高突破25.18%。
通威曾多次在会议纪要中表示,HIT转换效率要比PERC高1%以上,成本高0.1元以内,HIT才有大规模上量的可能性,实际上现在HIT电池量产转化效率并没有这么明显的优势。
第四点,现阶段TOPCON与PERC非硅成本差距约为0.08元/w,其中包括0.03-0.05元硅料价差,能耗0.02元,其他0.01元,溢价可以达到0.1元左右,未来要将非硅成本降到0.04元/w。
从中试线成本来看非硅成本要比PERC高0.3-0.4元/w,GW级别产线成本高0.2元/w,其中银浆高0.1元,靶材0.05元,其他设备,折旧,人工高0.05元。
综上所述,PERC确实有一定的升级换代需求,但是目前这个阶段,HIT对比PERC甚至对比TOPCON并没有明显的设备投资优势,生产优势,转化效率也没有明显的投资优势。所以现阶段,从综合因素考虑,无法得出HIT即将取胜的结论。
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一台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市场上新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手机,售价是现有手机的一倍(设备单位投资额),只是会让玩王者荣耀的效果略微提升一点(转换效率提升)。
现在的手机一个月要付50元使用费,新手机要付100元以上(生产成本差距),并且卖新手机的自己说了,3-4年后,这个新手机价格会掉到跟现在的手机一样(设备投资额下降)。那就请问,为什么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买新手机?
回到电池行业,问题就是,既然电池企业很明确的知道24-25年单位投资额只有现在的一半,并且现在生产工艺不成熟,生产辅材贵,那为什么电池企业要在这个时间点,花大价钱去投以后一定会更便宜的设备,花更多的钱去生产更贵的电池?
作为电池企业,现在最好的路线就是趁着光伏爆发疯狂的赚钱,利用一切方式赚钱,PERC不行了少花点钱改造成TOPCON然后继续赚钱,等HIT设备便宜了,技术成熟了,生产划算了,一把砸下去一步到位更换产能更划算。
02 怎么解释HIT数据持续超预期?
前一段时间HIT赢了的消息被放出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来源一篇资料是《【中金机械】华晟异质结论坛纪要20210424》。这个资料出来,很多人都说HIT要成功了,但如果仔细看这篇资料就会发现,这篇资料本身就是一个HIT异质结论坛的会议纪要,论坛本身就是为了说HIT好而召开的。
会上找了各家厂家和专家,从各个方面来解读HIT路线的最新进展,但基本就是把HIT路线固有的优点;分门别类进行拆分罗列,然后把每一个优点的最新进展讲了下。文中缺乏对于其他技术路线的对比,自己说自己好,那是不够客观的。
03 为什么几乎全行业都在推HIT?
因为行业需要一个故事,投资市场持续的需要故事来推进题材炒作。
赛道投资的法则是什么?一个中期较好的赛道应该具备四个基本要素:
故事,即确定的产业趋势(Blueprints for Industry)、业绩,即将要/正在爆发的业绩(EPS Jumping)、共识,即分析师的深度推荐和美好的技术图形(Analyst Recommend and technical Analysis)、标的,即有一组股票容量足够大的投资标的(Targetswith Liquidity),即我们总结的“BEAT法则”。
光伏有碳中和和技术路线切换这种最好的故事题材,行业在疯狂扩产,所以预期设备赛道将会爆发,光伏行业的爆发以及设备的需求量大增。
再结合技术路线切换的故事,又给了分析师绝佳的推票炒作的题材,各种研报层出不穷,都可以推波助澜助推HIT起飞,光伏未来十年巨大的市值承载空间及增值空间让每一个故事看起来都充满想象与诱惑。
推进HIT符合全行业的各个环节的利益,媒体有炒作的素材,投研卖方有观点,行业里落后的公司城头变幻大王旗,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理论支撑。
缺钱的公司找到了融资的合理理由,设备厂在毛利率一样的情况下,卖更贵的设备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辅材厂有更高的市场需求,有了更多突破的可能性,HIT唯独不一定符合的就是电池厂的利益,以及组件厂的利益。
一个金矿边上,有一个卖铲子的人(设备企业),金矿最近发现金子,很多淘金者(电池厂以及相对应的组件厂)慕名而来,他们首先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买工具,买铲子。
这个时候买铲子的人周围就形成了一定的商圈效应,有各种相关的店铺,卖水卖吃的的(N型硅片及各类辅材)还有气氛组给每一个买铲子的大声加油“相信你呦,你一定会挖到金子的”(媒体、证券卖方造势)。
卖铲子的肯定也是给推荐,这是最先进的钛合金全自动带探测器的新铲子,有了这个挖金子最轻松,当然这铲子也会贵一些(HIT设备高收益)。
至于淘金者买了铲子,是不是真的能挖到金子,只要淘金者交了钱,那怕是倾家荡产贷款的钱,铲子拿到手里,卖铲子的,卖水的,加油呐喊的,哪个还会管淘金者的死活?
04 难道厂家都是傻子么?
有人提出,那不对啊,现在看到各种HIT产线落地的消息,新玩家都选这个路线,而且看很多新玩家数据都很好啊,难道厂家都是傻子么?
光伏这个行业,之前特别喜欢讲的一个事情,就是后进者优势,越后面进来的人,采购的设备越先进,选择的路线越明确;先期存在的公司,面对自己巨大的产能包袱,有严重的沉没成本风险,所以这个行业旧不如新,老玩家随时会被新玩家颠覆。这在前些年的光伏行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但是,这个看似正确的伪逻辑只能存在于前些年行业萌芽无序发展的时候,别看光伏行业看似发展了20多年,感觉整个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了,但实际上一个行业的成熟,不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
国内这种重点发展的制造企业,基本的发展路径都是国家确定大方向,给高额补贴无差别扶持行业多年,把整个行业的公司基本都拔起来,然后国家看时机成熟,补贴退坡甚至逐渐消失,给行业一记重拳,然后整个行业出现重大调整。
之前鸡犬升天的行情不复存在,弱势企业淘汰,真正能跑出来的企业开始一骑绝尘往前冲,最终行业集中度提升,竞争格局大幅改善,走出几个到世界上都能打的公司。
光伏行业是这样,新能源车行业也是如此,包括之前的通讯企业,也是如此。在补贴时代的龙头都不是真龙头,行业的发展也只是在蓄力而已,真正的龙头都是在补贴消失,行业经历大阵痛期之后走出来的。
隆基是531之后走出来的,宁德也是电动车补贴退坡,直至取消,电动车真的有了市场需求的时候走出来的。补贴取消后,行业的成长才是真实的成长,所以531之前的光伏,都只是萌芽期,现在的光伏,才是真正进入了成长期。
说HIT为什么要说上面这么一段,看起来好像和HIT没什么关系,其实有关系,上面这段说明,经过国家的补贴退出,光伏行业已经进入了充分的市场竞争阶段。
这个阶段能活下来的公司,都是身经百战靠自己拼杀出来,现在的龙头都靠着企业经营能力,有属于自己的几板斧功夫。放到生产设备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对于生产设备和工艺的know-how,如果能用自己的独家装备,就能和同行拉开差距。
如果没有自己生产设计独家装备的能力,也会想尽办法用各种方式形成自己的定制化设备。后来者想要靠通用设备超过龙头,已经是基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了。
HIT整个工序4道,非晶硅膜沉积和TCO膜沉积两道工序设备价值量占整条产线的75%,这就意味着一个电池企业,产线完全买通用设备,就很容易被中间两个环节占主流的设备厂卡脖子。
就跟奶茶加盟店一样,加盟的时候各种好,等到真的加盟进去了就开始各种高价原材料,强制多订货,培训费,管理费一个接一个的上。
这里不是说设备厂商会后面多问电池厂多收费,而是技术掌握在设备厂商手里,电池厂本身不掌握核心技术,拿么如果后面的订单设备厂没拿到,是不是可以在调试设备的时候人为降低一些微小的设备参数,从而影响电池厂利润呢?
是不是可以在电池厂出问题的时候,工程师解决问题变的更慢一些呢?是不是可以在电池厂提出定制化要求的时候,稍微配合度弱一些从而控制电池厂呢?
TOPCON有11道工序。TOPCON设备中,扩散设备,气象化学沉积设备,印刷设备占产线价值量是33%、17%、15%。工序多,每道工序设备价值相差不大,而且设备本身相对HIT设备国产化程度更高,成熟度更高。
这意味着对于电池厂来说,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环节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设备厂,每个环节都能选择最好的,然后拼成一条自己个性化的产线,这样一方面避免被设备厂卡脖子,因为设备厂无法垄断,这等于是一个基于自己公司能力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这个拼产线方案,本身就是有利于保密和跟对手做区分的,很多厂都会把通用设备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当做自己的一个秘密,工序越多的路线这样做越容易。
再回到新进入厂家都选择HIT的问题,没有技术沉淀的新进入者,可以把产线顺利搭起来,生产出片,但后面如何在生产过程中继续做到降本增效,如何用通用设备跑出自己的优势,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一个行业,永远都是新进入者占优势,那这个就没有龙头这一说了,只要做个牛逼的新进入者就可以了,但这明显不符合商业商业常识,起码不符合光伏现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商业常识。
新玩家进来就是被设备厂收割一波,因为企业自己不懂,必须依赖设备厂,之前甚至有传言说券商研究员去给电池厂商培训HIT生产流程的故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最近迈为要自己下场跑电池片生产,并且HIT电池转换效率还创造了一项纪录。要让新进入厂家买单,设备厂得自己先玩明白了,玩出效果。
而同样毛利率条件下,卖越贵的设备,设备厂赚的越多。这就是为什么设备厂极力推荐HIT设备的原因: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能卡脖子还能多赚钱。
作者: 来源:蓝色双子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