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在太阳能光伏、风电行业内部热议着一份提案。这份提案被许多中小型离网发电企业誉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的一根“救命稻草”。
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新能源入列其中。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出现实际应用规模极小的尴尬局面。对此,许多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企业呼吁政策扶持,求变行业困局。
离网发电市场广泛
提案撰写者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长沙岳麓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平开篇就点出了行业内部存在的顽疾,“在太阳能、风能电力应用方面,我国以发展大型风电、大型光伏电站为主。大型电站建设占地面积广、用地需求大,多位于远离用电负荷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工业基础薄弱、电网支撑体系较差的地区,所发电力无法就地消纳;远距离输送又面临并网技术、长途损耗等短时期内无法破解的难题。”
在不甚理想的产业布局面前,又一个现实压力是: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虽然这一目标需要各行业共同完成,但作为减排任务最直接的承担者太阳能、风电行业被这一数字推到了风口浪尖。
极大的减排压力和大型风电、光伏电站的自身缺憾,为离网发电企业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据了解,风能、太阳能小型化综合应用是中小型风机分布式发电和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综合应用,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范畴,是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应用的形式之一。
“目前,发展较快且应用前景较广的是风光互补离网储能供电系统。这种系统通过风能、太阳能的综合应用,很好地解决了单独使用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受季节和天气等因素制约的问题,使得风、光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上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吴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技术解决了远距离供电的损耗问题,被应用于大型电厂发电辐射范围之外,优势明显。”
“为此,我们提出,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小型化综合应用,使其成为新能源发展新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吴建平在提案中给出上述结论。
各界期盼政策扶持
有业内人士提出,从政策层面推进风能、太阳能小型化综合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本行业的发展速度,还将间接惠及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摧生出全新的市场领域,如在第一产业领域,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能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提水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农村居民冬季取暖等;在第二产业领域,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能应用于交通、市政、城市建设、石油开采等;在第三产业领域,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能应用于通信、气象环保、部队建设等领域,包括基站、气象检测站、环保监测站等。
“我们一直专注于开发风电互补离网供电系统技术,工程项目已经延伸至通信领域。
公司已经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建设18个太阳能移动基站,大部分分布在兰新高铁附近的戈壁滩中,大型发电站很难辐射到这些地区。”一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说。但让他倍感遗憾的是,市场前景如此广阔的行业,近些年政府层面却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扶持。
现阶段,在风能、太阳能利用方面,我国新能源政策导向尚以强调其产业的相关部件制造为主,对小型综合化应用领域政策倾斜力度不大。
这一问题引起行业内部的关注,人大代表以及企业纷纷呼吁政府能够明确风能、太阳能小型化综合分布式供电系统的补贴方式,将风光互补供电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太阳能板、风机、蓄电池、逆变器等纳入补贴范畴。同时,改变现有的项目特许审批制,并发挥政府采购职能把符合要求的风能、太阳能小型化综合应用供电系统列入《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目录》以促产业发展。
据粗略计算,若风能、太阳能小型化综合应用能实现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到2020年,该项应用可带来1.8万亿元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