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许洪华
近日,《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正式颁布。就该《规划》出台的背景、特点以及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产业现状,记者采访了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洪华研究员。
问:《专项规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答: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化石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时代必然会来临。无论从资源总量,还是技术可行性来看,太阳能发电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都将占据主要甚至主导地位。这是《专项规划》出台的重要宏观背景。
从当前形势分析,我国的光伏发电和光热利用两大产业规模已跻身世界第一,但在太阳能发电和中高温利用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研究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国内市场应用规模小的局面没有改变。尤其是,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缺失,对我国技术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严重制约。
在今后的发展中,迫切需要完善太阳能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此来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支撑我国从太阳能产业大国到产业强国的转变,形成太阳能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环境。因此,《专项规划》的出台非常及时、必要。
问:要让太阳能发电占据主要甚至主导地位,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要实现太阳能从补充能源到主要能源的转变,必须大幅度降低成本,为此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系统集成能力薄弱,在太阳能硅材料及关键配套材料,太阳电池,生产装备,测试及平台等方面都比较缺乏核心竞争力。
为了突破这些问题,《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了“一、二、三、四”的指导思想,即“一个目标,二项突破,三类技术、四大方向”。一个目标是实现太阳能大规模利用,发电成本可与常规能源竞争;二项突破是突破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技术;三类技术是全面布局开展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及新型电池技术研发;四大方向是全面部署材料、器件、系统和装备科技攻关。
问:同以前的此类规划相比,这个《专项规划》有何特点?
答:《专项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系统、全面,对太阳能发电科技进行了全产业链规划布局,材料、器件、系统及装备4个方向都有详细布局。
在材料方面,太阳能级硅材料位于光伏产业链最上游,生产技术含量高、投资大。多晶硅材料与太阳电池关键配套材料生产制备技术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光伏电池生产成本和光伏发电成本、实现硅材料生产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在器件方面,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将直接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效率与成本。逆变器是光伏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发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在规划中也有布局。
在系统方面,光伏规模化利用的成套关键技术与装备技术的突破,将改变我国近年来光伏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反差,有效推动光伏发电技术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热利用关键装备和系统集成科技攻关,依托规模化示范工程建设,将推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
在装备方面,太阳光伏生产设备是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基础。目前,亟须提高我国太阳能光伏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能力,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电池完整生产线奠定基础。
问:《专项规划》涉及的内容如此全面,会不会导致过于宏观、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答: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恰恰相反,《专项规划》的目标非常具体、量化,可执行性非常高。
《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的目标就包括,促进太阳能发电的规模化应用,晶硅电池效率20%以上,硅基薄膜电池效率10%以上,碲化镉、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装机成本1.2万至1.3万元/kW,初步实现用户侧并网光伏系统平价上网,公用电网侧并网光伏系统上网电价低于0.8元/kWh,基本掌握多种光伏微网系统关键部件及设计集成技术,实现示范应用。太阳能热发电具备建立100MW级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设计能力和成套装备供应能力,无储热电站装机成本1.6万元/kW;带8小时储热电站装机成本2.2万元/kW,上网电价低于0.9元/kWh。
可以看出来,这些目标订立得都非常具体、量化,在以前的规划中并不多见,其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也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