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暗势力”链主,以一己之力推动储能市场

2023-11-16 07:18:13 太阳能发电网
  工商储市场的高速崛起,很多人认为是政策的刺激,是资本的引导,是经济形势压抑太久的创业激情大爆发。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强大的“暗势力”:链主。


  01.链主,大量企业绿色升级的发起人

  所谓“链主”,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企业,肩负着提升整个供应链绩效重任的核心企业。

  举例来说,快消品行业的沃尔玛是链主企业;家电行业的格力、美的等企业是链主企业;汽车行业的丰田、福特、大众等企业是链主企业;手机行业的华为、小米是链主企业。



2022年广东省公布“链主”名单(部分)

  在全球向绿的过程中,“链主”承担的压力往往比一般企业更大。

  据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测算,平均而言,供应链碳排放是“链主”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链主”不仅要通过一系列理念改造、技术改造、产品改造实现自身的绿色转型,还要号召甚至管理供应链其他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发展,变革原有运行逻辑。

  改变自己容易,改变他人往往很难,这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碳关税”“ESG”“双碳”等宏观调控政策一一下达后,“链主”不得不挺起腰杆,通过实际行动,扛起推动供应链向绿升级的重任。

  据了解,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压力下,一些“链主”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对自身供应链实施碳管理。

  作为“链主”企业,联想协同供应商一起减碳,推出了“绿色发展计分卡”,从行为准则、cdp绩效评估、水资源减用目标、冲突矿产管理、温室气体减排、可持续发展报告等30个以上的指标进行管理。

  2021年“链主”施耐德电气启动了供应商“零碳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全球前1000位主要供应商到2025年将其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降低50%,其中包括中国230家核心供应商。

  “链主”北京奔驰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前与宝钢股份签署的《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中,便提出在2023年逐步使用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的低碳钢,从2026年起车辆用钢的碳排放强度将逐步降低50%至80%,后续还将使用减碳95%的“绿钢”。

  一场由“链主”发起的绿色行动,面向全球,深入中国,悄然发生。

 02.链主,推动储能发展的“暗势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不少用能企业因为“链主”发起的供应链考核压力,主动寻求能源体系绿色升级方案,光伏、储能、数字能源系统纷纷成为发展的标配,为了保稳链中的地位,也为了自身的高质量降碳,企业可谓使尽浑身解数。

  有一家位于上海的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就是典型的被“暗势力”推动的案例。

  这家公司是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500强的业务往往是全球性的,所以公司近50%的业务出口海外,在欧盟“碳关税”的标准压力下,在多方“链主”企业的考核要求下,公司开始整体绿色升级,先是在公司屋顶上安装光伏,而后依据光伏发电和企业生产的用电特性,配建储能电站,最后整体上马数字化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自身能源体系的精细化管理,极致挖掘了绿电替代和节能降碳空间,从而提升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市场竞争力。

  还有一家位于宁波的企业,近期储能项目正式并网,在试运营阶段已经开始为企业优化用能并带来收益。

  这家企业也是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链上企业,其生产的设备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过程,据企业自身透露,其配建储能电站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链主”企业的零碳考核压力,如果企业不主动提升自身的绿色水平,客户将会寻求更低碳的合作伙伴,为了保住大客户,企业必须寻求低碳技术,比如储能。

  像这两家被“链主”推着走的企业,在整个工商储市场上不在少数。

  中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总值的35%左右,是很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中国也由此被称作“世界工厂”。

  在这样的制造业大摇篮里,政策驱动企业变革是主动响应,“链主”驱动企业向绿是一场更加急切且实际的低碳转型。

  向绿大背景与储能大时代不期相遇,以“链主”为中心的绿色变革推着储能广泛落地。

  03.储能,“链主”供应链的必备品

  在“链主”的引领下,众多供应链企业开始寻求减碳方案,储能也由此成为必选项。

  有一家位于台州的用能企业分享道,自身是当地第一家配建光伏电站的企业,在过往发展中,绿电为企业节省了不少的用电成本,而现在,“双碳”目标与“链主”碳指标考核的压力再次袭来,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绿色升级方案,所以在今年年初,企业看中了储能的落地价值,决定升级“光储一体化”,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碳排放,巩固了自身的供应商地位。

  安装光伏电站,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绿电替代的一个有效减碳行动,但新能源电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电力即发即用,不用就会流失。配建储能,将能实现绿电的随时存储,将用不掉的电,先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放到企业的生产线,提升企业的绿电替代水平,优化降碳效果。

  另一方面,储能的电力随充随放特性,还能优化企业的用能。企业可以根据需求使用储能系统提供的电量、容量等服务,实现用电和储能资源的分时、分空、分地应用,高效协同利用能源资源,并通过储能,在用电高峰时,避免电力系统发生过载或限电情况,在用电低谷时,削减电力系统的负荷谷值,使能源利用更加平稳,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

  在降碳方面,如果储能与数字能源体系结合,将能极大地提升整体降碳效果。

  数字能源系统聚合接入多种类型的能源资产,为企业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运行体系,提供定制化的电、能、碳管理策略,助力企业实现能源精益管理,并通过协调储能资产,在购售电层面,采用“绿电替换”,大幅减少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消耗,进一步降低用能成本、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除了降碳的价值,储能还能通过峰谷电价,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作为企业的后备电源,保障企业的生产稳定等。

  如今,在“链主”的推动下,储能已经悄然走进身后的各大链上企业,成为保住竞争力的必备品。

  施耐德全球供应链中国区采购副总裁龚剑峰在近期采访中透露,“零碳计划”启动之初,绝大多数供应商在调查问卷中,对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为“起步阶段”。如今,大部分供应商已经处于战略规划或正在行动的阶段。截至今年7月,施耐德电气已帮助中国供应商平均减碳21%,略高于全球水平。

  “链主”在行动,供应链不敢怠慢。储能乘势而上,成为供应链向绿必备品。

  一场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储能浪潮,正在“暗势力”的牵引下,走向中国制造。


作者: 来源:绿电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