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头英利的“拉美攻略”迈出重要一步。
记者获悉,英利近日成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光伏电站独家组件供应商,组件供货量达40兆瓦。
据介绍,该电站项目分别位于秘鲁的塔克纳和莫克瓜,装机容量各20兆瓦,占地超过240公顷,选用YL290多晶组件近15万块,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预计2012年底实现并网发电,届时将为67000多户居民提供绿色电力,每年可减少24000吨二氧化碳排放。
英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认为,秘鲁在发展光伏发电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是拉美地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凭借这个项目的示范效应和英利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赞助商身份,英利未来有望在南美市场发展更好。
除了南美市场,东南亚市场也是英利潜在的目标。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李宗炜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考虑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对来讲,东南亚国家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政体比较稳定,成本也不是很高。”
和英利一样,另一家光伏巨头也早已瞄准了新兴市场。早在今年5月,阿特斯阳光电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就向本报记者表示,并没有着意地提高美洲市场的比重,更多希望做的是提高新兴(300098,股吧)市场比重,这包括日本、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
在美国和欧盟的光伏“双反”发生以后,中国光伏企业被迫转型升级,加快全球市场“开耕”进程。“抢占”新兴市场、海外建厂、扩大代工规模成为典型的手段。
2010年,尚德电力曾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光伏生产工厂,开始生产时的能力为30MW,并有潜力扩能至超过120MW。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双反”裁决后,尚德发表声明称,已做好准备向美国客户提供不受关税约束的光伏产品。尚德美国公司的经理McDaniel给出的理由之一便是,尚德拥有全球合作的供应链,在三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其中就包括亚利桑那州Goodyear市。
不过,在i美股分析师王毓明看来,代工或许是比海外建厂更为可行的办法。
“美国的"双反"对象仅限于中国大陆生产的电池片及其相关产品,几家一线企业过去几个月已经做了一些应对措施。短期来看,请台湾企业代工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海外设厂还需要一个探索期,短期内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替代效应。典型的案例就是尚德电力在亚利桑那的产能。”王毓明对本报记者说。
尽管各家企业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一个共识是:在贸易战过后,光伏行业仍将存在。如何应对而非应付,成为企业面临的挑战。
王毓明说,希望外在环境的恶化能在客观上促进国内光伏产业去产能化的进程。“现在国内光伏制造业最直接的问题是非经济因素的干扰过多,导致劣不汰、优不胜,通过精细化经营、工艺升级来实现去产能化的预期也未顺利实现。”
李宗炜建议,为应对全球化布局,“必须要在当地有个点”,这也是中国企业真正国际化的表现。“过去大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失败在没有调研清楚,就很快做出决定。"走出去"之后发现,对很多事情如当地的劳动法律、政府运作的方式、行业法规的制定等认识不到位。现在,在"走出去"之前,情愿花大半年去调研,然后再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