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道理都懂,讲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就未必按道理所说的去做了。常常是,道理说得天花乱坠,做起来却很不上谱子。
“光伏危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现象的结果。
按理,如果一切都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与运行,光伏行业是不可能出现现在这样的危机的。毕竟,这一产业才刚刚起步,才刚刚被市场所接受,一切还在摸索和探研之中,不可能象传统产业那样,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哪怕是相对过剩。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中国的光伏行业,不仅产能过剩了,而且被欧美发达国家抓住了“软肋”,抓住了“弱点”,通过实施“双反”政策,使原本就已经活得很艰难的光伏企业,更加苟延残喘。不,连苟延残喘也不如了。
而透过光伏行业出现的严重危机,我们又不难发现,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扮演了很不专业、很没有市场眼光的角色。
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从起步到发展,都有政府的影子在闪动。从各种补贴到各种优惠政策,从企业决策到企业扩张,甚至从生产到销售,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政府的关照和干预。
以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为例,两家曾经的中国光伏行业领头企业,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诱惑”,就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达到这样的规模,出现这么巨额的负债。
说实在的,这两家企业虽然都陷入了十分严重的困境,随时都有破产的可能。但是,比起那些同样陷入困境的中小光伏企业,毕竟还过了几年风光的日子。在中国,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上就遇上“寒冬”、走入绝境、等待死亡的光伏企业,也是比比皆是。用市场眼光来分析和判断,这些企业大多是“死胎”,出生之日,就是死亡之时。
问题在于,他们在“怀胎”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地方众多优惠政策的“营养”。只是这些“营养”,根本没有办法将他们养活,将它们的生命维持下去。政策在这些企业身上,不仅没有成为“良药”,反而成了“毒药”了。
相反,如果将这些政策用于其他企业身上,可能就会产生真正的效益,滋生真正的发展“土壤”。
这是一只非常可怕的有形之手,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行政干预行为。不错,欧美发达国家的“双反”行为,确实是有违市场和国际贸易组织规则的。但是,如果不是我们自身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许多腐烂之处,“双反”这只苍蝇,又如何能够对中国的光伏企业产生如此严重的病菌传染作用呢?中国的光伏产业又如何遭遇如此大的危机呢?
对欧美国家的“双反”行为,中国当然需要奋起反击,但是,反击的同时,留给我们的,更多的应当是反思。而最急需反思的,就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到底应当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对经济实施调控与干预。
事实上,中国企遭遇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冲击,并不是现在才有,也不仅仅是光伏企业存在。自中国经济进入世界关注的行列以来,这样的冲击就一直在发生,且一年比一年严重、一年比一年凶猛。但是,我们没有引起警觉,更没有引起重视。相反,用更加恶劣的手段、恶劣的行政干预,制造更多可供欧美国家制裁和保护的缺口与漏洞。今天的光伏产业,是最典型不过的例子。
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已经实行很多年了,政府也应当不断成熟和长大。但是,面对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过度苛求,这一切,都被严重忽视了,以至于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投资的决策管理、风险的评估和市场的把控方面,反而变得越来越幼稚、越来越不靠谱了。
成长有烦恼,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付出代价。但是,如果任凭烦恼一天一天地维持下去,代价一天一天地增多,却始终没有清醒的时候,问题可能就不是成长的烦恼、成长的代价,而是不想成长的表现了。
眼下,很多地方都采取了政府救助光伏企业的做法。这无疑是无奈之举,更是下策中的下策。因为,面对光伏行业的危机,政府更应当做的,不是如何救企业,而是要冷静地思考一下,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到底应当如何调控和干预经济,应当如何指导企业发展,如何才是真正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经济的发展才会减少成长的烦恼,减少成长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