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一年多之后,美国资本市场即将迎来又一家太阳能公司。
4年前的这个时候,无锡尚德(Suntech Power, STP)在美国上市,首日收于21.2美元,比初定的IPO价格15美元高出41.3%。此后的太阳能企业上市热至今还历历在目。
创益科技是否能续写尚德故事?
在今年Intel Capital全球的CEO峰会上见到该公司环保科技事业部董事总经理斯迪夫·埃卿莱布(Stephen Eichenlaub)时,他说:Intel Capital去年之所以投资创益科技,“是因为这家公司过去有很好的发展轨迹,而未来又有清晰的发展方向。”
一年前,Intel Capital以2000万美元投资创益科技,获得后者5.29%的股份。
太阳能领域研究和咨询公司Photon Consulting在对2008年行业产能的分析后指出,在全球排名前十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中,创益科技是唯一的中国企业。
根据其提交给美国SEC的文件,创益科技过去三个财年的营收分别是2620万人民币、2.728亿人民币以及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的5.414亿人民币,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54.6%;而其相应的净利润则分别为520万、8580万以及1.649亿人民币,这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63.1%。
薄膜故事
18年前的1991年,刚从深圳大学毕业的李毅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走上创业这条路。尽管其校友中,有马化腾、史玉柱这样的创业者。
当时被分配到中国(深圳)物资工贸集团的李毅,根本没有接触过太阳能电池,直到一次在参观港资企业的经历,触动了他。当时企业方拿出用于计算器的太阳能电池问他,深圳有没有相关的生产企业。这一点让李毅意识到:国外厂商有从国内进货、降低成本的需求;而悖论是国内企业自主生产太阳能电池的能力很差。
工作2年之后的1993年,李毅决定下海,自己创业。用于手表、计算器的太阳能电池也成了李毅的切入点。1994年底他拿出了成品,但此后3年内都只能“借鸡下蛋”。在无法购买专门设备进行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李毅只能把订单拿到其他公司、租借别人的设备进行分段加工。
到2008年初Intel Capital接触到创益科技时,这家企业已经在深圳的龙岗拥有了4万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以及35万兆瓦的年生产能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时任Intel Capital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的张仲指出,“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截止到2009年8月,创益科技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15万兆瓦,预计这一数据到今年年底还将增加到145万兆瓦。何况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创益科技拥有自主的生产技术以及自主开发的设备。
而这两点正是薄膜太阳能巨头First Solar的核心竞争力。
据创益科技方面透露,其目前在中国可用的专利达到57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这项技术使得其在TOC镀膜玻璃上覆盖1微米左右厚度的半导体涂层,就能够像晶硅太阳能电池那样发电。
薄膜光伏的最大优势是成本,这使得创益科技产品目前每兆瓦发电成本为1.09美元。以其施工的深圳清华苑屋顶太阳能实验室为例,其投资成本仅是传统太阳能建筑的40%左右,每平米的价格为不到3000元,而此前的市场价格接近每平米万元。
创益科技的另一大优势则是经验。据其提交给SEC的文件,在截止到6月30日的2009财年中,创益科技25.5%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以其目前主打的光伏幕墙为例,“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传统幕墙设计安装以及太阳能设备的设计安装经验缺一不可”。业内人士指出,有这部分的安装、运作经验尤其重要。
上市之路
从一个现象或许就可以管中窥豹,去年末无论是其投资人还是管理团队,都对创益的销售数据、财务数据等等三缄其口。
创益科技上市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其作为上市实体的Trony Solar早在2006年6月23日就在开曼成立。其后的2006年8月3日,李毅又在香港成立了其100%控股的Grand Sun,接下去的2006年9月,Grand Sun取得了李毅在Trony SCience的所有股权,据其披露,此项交易花费2000万人民币。
在上市时,Trony Science是Grand Sun的全资控股公司。Trony Science才是深圳的真正运营主体,其2003年成立于中国深圳,目前有员工603人。
是什么让创益科技延后上市计划?
可能从另一家薄膜太阳能公司的上市之路中可以找到些许原因。
即使上市股权稀释之后,李毅在创益科技中所占的股权仍然超过50%。是客观性因素使然?还是李毅的主观意愿?这不得而知。但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对薄膜太阳能产生热情,确实也只是最近2年的事情。
1993年李毅初创业时,“当时没有多少人理解,更没有人帮他”,最初借钱给他租房子做实验室的黄老板,成了李毅至今仍心心念念的“第一个风险投资人”。
通过其两只家族信托基金Lakes Invest Limited和Sky Sense InvestMEnt Limited,李毅目前间接持有Trony Solar 61.72%的股权。其余的三大股东分别是Build up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 Limited、JP摩根特殊资产(毛里求斯)公司以及Intel Capital公司,分别持有Trony Solar18.34%、6.61%以及5.29%的股权。
薄膜时代?
耐人寻味的是,创益科技选择纽交所作为首发地,而并没有循着First Solar的角度去纳斯达克挂牌。
2006年11月,这家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上市,股价从最初的20美元一度冲高到272.04美元。
尽管已经是国内太阳能领域的翘楚,创益科技与First Solar仍有差距。即使是发电成本比,2009年2月后者就已经宣布,其在去年4季度通过降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成本,使得其发电成本下降到了98美分/瓦。而First Solar超过12%的转化率也是创益科技望尘莫及的,据了解,创益科技的这一数据目前在6%-8%之间。
然而,即使创益科技也认为,其上市之后会受到追捧。11月25日,在首次递交上市申请1个多月后,创益科技把此次IPO募集资金的额度从最初的2亿美金调高到了2.415亿美金。这应该是其对上市成功信心的最好表达。
光伏行业一位研究员指出,“光伏市场是扩大的。”
根据独立的太阳能研究公司Solarbuzz的数据,从2004年到2008年,太阳能市场每年以53%的年复合增长速度扩大,从最初的1086万兆瓦一路增加到了5948万兆瓦。而据Solarbuzz预测,从2009年到2013年,太阳能PV系统的产能会从现在的5291万兆瓦增加到14792万兆瓦。
在国内,今年4月财政部及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加快光电在城乡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业内人士指出,以最适宜利用太阳能的铁路站房为例,中国就有500个。
据了解,创益科技不仅是住建部指定的综合PV产品供应商,而且是诸如中空玻璃光伏的技术指标制订者。
而此前的市场反应,也给了创益科技以足够信心。兴业太阳能登陆香港交易所之后,当天盘中最高价就达到了1.43港元,比上市价1.05港元高出36%。
尽管在技术上有这样那样的短板,但此前张仲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这不会给创益科技带来致命打击,“扬长避短即可”。比如在非洲,当光照面积不受限制时,“相对低的转化率和相对低的成本就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