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光伏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很火。亿晶光电、海润光伏等老牌光伏企业相继成功借壳。与此同时、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电源”)、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基股份”)、北京京运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运通”)、江苏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康科技”)等光伏企业也相继过会。其中,由国内电力电子专家曹仁贤领衔,于8月9日成功过会的阳光电源,因新能源概念、众多创投公司的参与,引发了投资者的关注。
风投低价入股
阳光电源前身为合肥阳光电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合肥阳光”)由苏士林、熊艳芳、刘方在1997年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50万元。改制前,公司进行过3次股权转让和4次增资行动。
阳光能源招股书申报稿显示,目前公司拥有7名法人股东,其中,尚格投资为发行人员工持股公司,5家为创投。
7名法人股东中,尚格投资、昊阳投资、天辉国际和展能有限为公司发起人。而其他3名法人股东则分别是在2010年7月合肥阳光改制决议董事会通过以后通过增资的方式成为阳光电源的股东。
2010年10月,汉麟创投以人民币7269.23万元认购新增股份1085.54万股;麒麟亚洲以等值于1730.77万元人民币的美元认购新增股份258.46万股;汇智创投以人民币639万元认购新增股份96万股。3家公司的入股单价分别为6.696元/股、6.763元/股、6.763元/股。以阳光电源2010年基本每股收益为1.22元计算,汉麟创投、麒麟亚洲、汇智创投增资公司每股市盈率不到6倍。有媒体以2011年8月,创业板股票首发平均32倍的市盈率来估算,上市后,3家公司投资可轻松翻5倍。因此,有投资者质疑,汉麟创投、麒麟亚洲、汇智创投3家公司在公司宣布改制后才低价增资,具有明显的利益输送嫌疑。
“阳关电源的卖点在于其当家人曹仁贤是中国逆变器市场很多标准的制订者,在这个新兴行业众所周知‘得标准者得天下’,就冲着这一点公司的要价不会底,但从入股时间来看,几家公司的入股价确实低于均值。”深圳一家大型券商研究所行业研究员表示。
盈利依赖补贴
作为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扶持已成惯例。然而,一旦将一些产品竞争力较弱的公司扔进资本市场,残酷的“肉搏战”会挑落它们的政策“盔甲”。从阳光电源的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常出现的盈利过于依赖政府补贴等问题,阳光能源也未能幸免。
公司招股书申报稿披露,2008年至2010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821.11万元、3521.51万元、1.4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24.6%。虽然业绩很是“靓丽”但细究便知,利润中掺杂的“水分”不少。
2008年至2010年,阳光电源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377.17万元、1937.23万元、1.32亿元,这意味着公司不少收益并非来自主营业务,而是来自非经常性收益。而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来源则是政府补助。
阳关电源对此解释称,虽然前两年政府对公司补贴较多,但公司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比例在下降,现在盈利主要靠主业。但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该公司出口总营收为3.72亿元,但2011年上半年出口总营收为6054.52万元。很显然,公司出口收入无法超过去年。
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光伏产能主要依靠国际市场消化,但国际市场出现萎缩,光伏企业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但国内产能的增量远超国内市场的增量,光伏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先兆。因此,未来阳光电源的业绩是否还能保持稳步增长,令投资者担忧。
客户更迭频繁
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拟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宜超过50%,以此确保上市公司业务的独立性。但阳光电源却反其道而行,公司前五名客户的“面孔”近三年半来几乎是年年翻新,令投资者对公司业绩暴增,及未来业绩稳定性备感困惑。
从招股书申报稿来看,2011年1月至6月前五名客户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等。而在此之前,2010年,前五名客户以CONSORZIOCooperATIVECOSTRUZIONI等海外企业为主;2009年,公司前五名客户则是山东长星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上海申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2008年,公司前五名客户为HiminSolarSLUnipersonal等公司。
很明显,三年多以来,很少有客户能二度“临幸”阳光电源。
面对上述问题,谢乐平表示,公司客户从中小企业向五大发电集团发展,由一般客户向高档客户转变,公司客户在不断优化中。另外,公司中标项目一般合同期限为2个月至3个月执行完成。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合同期较短,几大发电集团能否成为公司稳定的大客户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作为业绩基石的销售客户如此不稳定,令投资者对其业绩稳定性产生质疑。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至2011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4.18%、48.07%、55.05%和54.99%。
对此,阳光电源解释,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公司适当加强了财务杠杆的应用,增加了经营性融资。
但公司没有就财务杠杆率和财务风险做进一步的说明和风险提示。有谨慎观点认为,负债率过高将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