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光伏?

2012-10-11 10:41:33 太阳能发电网
  正是在经济衰退、化石能源枯竭以及环境危机三大外因的逼仄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选择了新能源这个方向   太阳能发电网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贸易保护的兴起,近来不少业内朋友都对光伏行业的前景表示悲观,甚至包括在上一波行业下行趋势中——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引发的行业萧条—

 

  正是在经济衰退、化石能源枯竭以及环境危机三大外因的逼仄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选择了新能源这个方向

  太阳能发电网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贸易保护的兴起,近来不少业内朋友都对光伏行业的前景表示悲观,甚至包括在上一波行业下行趋势中——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引发的行业萧条——仍能保持乐观的业内朋友,这次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信心不足。

  作为行业媒体一员,从业近五年来,笔者近距离地感受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与衍变,旁观了这个行业近年来的起起伏伏。在此,仅谈一点点个人对这个行业的粗浅理解,以期能与业内朋友共勉。

  笔者认为,光伏或者说以光伏发电技术、光热发电技术及风力发电技术为基础的太阳能源利用,是能够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不多的可选项之一,有可能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及社会生活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

  那么,为什么会是光伏?

 

  三大外因逼仄

  首先,是全球经济衰退趋势下的务实选择。

  自二战以来,全球经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高潮之后,再度陷入过剩和衰退,在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下,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足够实力的经济火车头。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在上世纪80、90 年代前后选择了房地产或固定资产投资来担当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任,这与上世纪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颇为相似。

  地产业并没有风光多久。随后,则是以IT 科技为龙头的所谓新经济接过了发展的接力棒。但新经济的表现也没好到哪里去,刚进入新世纪,新经济泡沫便被刺破(说句题外话,也正是因为泡沫被刺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才恢复了理性发展并不断壮大)。

  此时,摆在世界面前的可选项并不多,凸显出来的有两个,一是生物科技,二是新能源科技。

  从技术的价值和可产业化角度讲,生物科技实际上已经相当进步了,甚至连人都可以克隆,也具备了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生物技术的广泛利用遭遇了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可能会对人类社会延续几千年来形成的基本伦理体系和文明体系形成致命冲击。因此,虽然世界各国也都在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但却都在尽力谨守基本的文明底线未敢逾越。

  于是,新能源成为了唯一的可选项。

  实际上,从近两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来看,蒸汽机时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发展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人类社会在一种过剩之后推到重建、再过剩再推到重建的轮回中简单循环,也急需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来跳出这种循环。而以光伏等新能源为首的可再生资源利用模式,无疑顺应了这种发展需求。

  第二大外因,是化石能源枯竭危机下对可替代能源的迫切要求。

  按照公认的说法,目前几种主要化石能源的可开发年限分别是:石油40年左右、天然气70年左右、煤炭150—200年左右。

  即或对于个体生命来说,40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何况,按照中国以及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粗放发展及消费模式,这点可怜的化石能源储量恐怕很快就将在地球上绝迹。

  一旦没有了能源支撑,不夸张地说,地球立马“停转”。有人认为,新能源技术的历史价值不能和互联网技术相比。

  那么,如果没有了能源没有了电力的支撑,互联网依何而存?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这世上恐怕就只剩下蜘蛛网了。

  尽管人类社会的文明认知能力早已远非蛮荒时代可比,但社会发展在方向的选择上仍然是很现实的,那就是什么最现实最紧迫就干什么。正是在经济衰退和传统能源枯竭两大危机的倒逼下,

  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化成为了最现实的选择。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同样迫切的原因——环境危机。

  尽管近二十年来关于环境恶化的认知越来越成为共识,世界各国的表态也越来越“真诚”,但除了一些科学家和环保团体,真正意识到环境已糟糕到什么程度、真正愿意为改善环境做点实事的人仍是少数。所以,在决定新能源作为下一个最有前途的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三大因素中,环境危机或许仍是作用力最小的一个,这从1992 年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数度停滞乃至倒退可见一斑。

  不过,环境危机或许才是三大因素中最致命的一个。温室效应、物种灭绝、海平面上升、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等,这些日益增多、规模越来越大的自然灾害,也许还不能证明都是化石能源过度开采的直接后果,但又有谁能证明不是呢?

  一个可能毫无科学常识的疑问是:那些石油、天然气,对地壳毫无功用吗?

  正是在经济衰退、化石能源枯竭以及环境危机三大外因的逼仄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选择了新能源这个方向。

  但为什么会是光伏,而非别的新能源技术?

 

  技术历史的必然

  看看光伏技术的发展历史就知道,光伏业能有今天的地位,实非偶然,其实必然。

  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光伏技术开始发端,随后在70年代趋近成熟,但由于成本太高,光伏只是被用在航天器等少数高科技领域,无法在工业、民用领域使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合适的环境,光伏也一样。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发生的第一次全球性石油危机,让一些国家开始将替代能源的眼光放到了光伏技术上,随后光热发电又被引起重视,这正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光伏和光热发电并行发展的一段历史。美国加州那个至今仍在运行的300多兆瓦的光热电站,正是从1982年开始建设。

  但由于成本高企,第一波全球性的太阳能源利用试验,随着石油危机的解除而终止。

  不过,也正是这一波较大规模的尝试,不仅留下了一些目前仍在运行的项目,也为进入新世纪来光伏技术的规模化发展预设下了技术路线。

  在一定程度上,航天科技代表着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方向。因此,从人类将航天器送入外太空以来均以太阳能作为能源来看,未来社会的能源选择中,太阳能源会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另外,源于半导体科技的光伏技术,也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以及实践经验。同时,在全球庞大的半导体产业的支持下,光伏技术还有着快速产业化的资源基础和实践能力。

  所以,光伏行业今天的位置,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

 

  激励政策的驱动

  从上世纪第一次规模化推广光伏技术的历史来看,光伏技术规模化利用的逻辑前提是更低的成本,但经济学基本常识显示,成本的降低又与规模息息相关。

  于是, 政策补贴的激励模式得以出场。

  回溯十年来的光伏业发展史,不断降低成本无疑都是其中的主轴,无论是“硅”、“膜”技术路线之争,还是产业链条上的竞争格局变化,无不如此。

  而光伏技术的成本之所以能够如此之快地降低成本到目前这样一个水平,需要感怀的至少有一个国家和一个人。

  这个国家,是德国——一个以严谨与精细著称于世的国家。正是德国率先推出针对光伏利用的政策补贴的激励模式,为光伏技术今日的规模化推广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而这个人,则是施正荣博士。正是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光伏产品制造在中国这个最具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国度遍地开花,并因此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降低至趋近平价利用的成本水平。当然,所有曾经为光伏业付出努力的人都值得感激,正是他们让光伏技术的利用推广有了今日的局面。

  诚然,光伏业今日的局面的确有一些值得悲观的理由。

  但是,回看来路,看看光伏技术的“前世今生”,就会发现,经过一路的不断被质疑,光伏技术的发展基础却越来越坚实,并已经成为各主要工业国家更加重视的新兴产业——如果不重视,“双反”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损人不利己的事,



作者: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责任编辑:凌月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