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2013:回眸与静思

2013-01-06 11:12:53 太阳能发电网
       对于中国的大多光伏从业人员来说,2012年是个痛苦而不忍回眸的年头。   其实,这痛苦从2011年就开始了,但要追根的话,其实,2010年就种下了祸根。   在光伏产业短暂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规律始终不变:近期的变化总是被人放大,远期的变化总是被人忽视。   组件价格从13元/瓦,

    

  对于中国的大多光伏从业人员来说,2012年是个痛苦而不忍回眸的年头。

  其实,这痛苦从2011年就开始了,但要追根的话,其实,2010年就种下了祸根。

  在光伏产业短暂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规律始终不变:近期的变化总是被人放大,远期的变化总是被人忽视。

  组件价格从13元/瓦,跌倒了现在的4元/瓦,下跌的速度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测。现在,有不少人说,可以抄底了。这样的论调一年半以来已经出现过多次了。以多晶硅为例,2011年8月,降到36万的时候,有人就开始抄底;2011年10月,降到29万的时候,又有人喊着抄底;2012年3月,多晶硅价格跌到了18万的时候,有人说,这下真的到底了,买吧;2012年9月,价格跌到15万的时候,有人说,现在有钱赶紧买多晶硅放起来;2012年底,叫卖的价格到了12万元,还有更低的跳楼甩卖价,又有人心动了。

  人们贪婪的本性注定是这样的,不论过去吃过多少次亏,对利益的渴望总是战胜了对风险的恐惧。也许这次真的到底了呢?买入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我只是想把去年在原料上的损失弥补一下”,“这下应该会稳赚钱了吧。”真的会赚钱吗?不会赚吗?会赚吗?不会吗?会吗?

  有不少从事投资的朋友,看到那么多工厂停工,有的还要破产,问,现在是否是收购一两个工厂或者设备资产的好时机,因为,那些卖主给出的价格十分诱人,设备价格连成本的两折都不到,当然,有些债务是要同时背过去的。但仔细算算帐,他们发现,用背过来的债务等量的资金,现在完全可以建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同样产能的工厂。那干嘛还买这个老厂呢?

  2012回眸之二:墙倒众人推

  比价格下跌更可怕的是人言。墙倒众人推,这是国人的“美德”。这一“美德”,在2012年的中国光伏产业表现得尤为“亮丽出彩”。

  施正荣,彭小峰,现在已经“被”媒体、分析员、财经记者总结了无数次。一个学者,怀揣着几十万美元如何变化到身价200亿,再沦落为法律调查的对象;一个做手套的如何瞬间成为新能源首富,然后成为政府“帮扶对象”,分析文章一个比一个透彻,细节一个比一个精彩,观点一个比一个正义。从雪片一样飞过来的文章看过去,每个人都比施正荣、彭小峰高明百倍,个个都是诸葛亮,可惜是事后的。到了岁末,又多了个倪开禄被大家拎出来开涮,“携款十亿元跑路”,新闻扎眼而诱人。尽管倪开禄从海外打来电话说元月十五日就回国,但媒体充耳不闻,依然只管“质押套现、转移资产、虚增业绩”这些事情,“上海光伏终于"冒泡"了”,冷嘲热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不一而足。

  18世纪的英国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在他的《漫谈者》中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夸大我们期待从中获得的进步,那么很多艰巨或危险的伟大事业都会被人们抛弃。”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感谢施正荣博士在2001年起,如祥林嫂般地向政府官员、投资大佬不厌其烦地宣讲光伏,我们要感谢石定寰、赵玉文、崔荣强等一代学界前辈,老僧传道、筚路蓝缕地为光伏奔走呼号;我们要感谢高纪凡、陆永华、苗连生、彭小峰、朱共山、陈绍章、刘汉元、倪开禄、骆鸿等实实在在的企业家为我国光伏产业奠定了如今占世界半壁江山的基业,我们还要感谢赵健华、路景刚、杨怀进、万跃鹏、佟兴雪、张剑、薛抗美、朱占军、张国鸣等技术专家和经营管理专家,以及其它许许多多的学术界、企业界、金融界许多大腕对于光伏的身体力行、支持言论、溢美之词、善意批评。所有这些,对于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都是必要的。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支持和批评,也需要一些夸大的宣传,也不得不经历一些诋毁。

  “一塌糊涂”,“前景黯淡”,“险象丛生”,“全行业破产”,这是


作者: 来源:CSIA-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责任编辑:凌月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