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击
尽管我们还不确定光伏的春天何时能到来,但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一头“大象”因何而轰然倒下。过去十年来,光伏被视为与互联网行业相媲美的朝阳产业,短短几年,中国光伏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国包揽了前五名⋯⋯可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整个行业瞬间崩塌。
美国对于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裁决足以给这个行业以沉重打击,最终裁决对中国产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8.32%至24.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随之而来的还有欧盟由“单反”升级为“双反”的调查,两项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这犹如对光伏产业的最后一击。有专家表示,一旦欧盟裁决结果出来,并开出高税率,那么中国光伏就基本垮了。
受国际环境和政策的影响,2012年我国光伏海外市场大幅缩水,王勃华表示:“专用设备的订单数量比前一年减少约80%,多晶硅行业停产企业数量达到近90%,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
此外,在美上市的10家光伏企业负债已达到175亿美元,平均负债率为70%。其中4家(赛维、尚德电力、晶澳太阳能、大全新能源)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已经收到退市警告。
光伏产业的衰落还只是一个开始,同样受到国际环境影响的还有风电和LED行业等新兴行业。对于资金需求量巨大的风电行业来说,2012年以来,没有风电企业获得融资。作为风电巨头公司之一的华锐风电已经有350人带薪停工,这进一步印证该行业进入了“寒冬”。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表示,风电行业将进入较长调整期。而LED行业的停产风波仍在进行当中。
新外衣,旧路数
欧美的一个决定何以能够引起中国光伏整个产业链的崩溃,甚至波及到相关行业的发展?我们在抱怨国际社会恶意打压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恐怕还要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国多数新兴产业更多地依赖于国外,而这种依赖包括技术和市场,即“两头在外”。从光伏行业来说,欧盟是中国光伏企业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出货量占到中国光伏企业的70%左右。不难想象欧盟的“双反”对我国光伏企业造成的创伤有多大。还不仅仅是市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后遗症还有核心技术的缺乏,创新能力跟不上。
以LED行业为例,在LED应用的相关专利国家中,日本占全球的27.9%,中国仅占9.34%。由于国内企业缺乏核心专利,随着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开始遭遇专利技术壁垒,深圳企业由于起步较早,比国内其他地区更早遭遇专利诉讼,近年来深圳已经有三家企业先后受到日亚等巨头的诉讼。
新兴产业的“两头在外”最终让企业深陷困境,若再进一步究其历史原因,行业盲目过快发展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则是企业们自己种下的一颗苦果。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估计在30吉瓦到35吉瓦之间,产能过剩率在50%以上,而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率竟然高达90%以上。
中国大批企业进驻光伏行业始于2005年,受地方政府高额补贴吸引,光伏企业数量也从2005年的100家左右激增到目前的600家左右。由于多数企业技术实力有限,只能从事低端光伏产品的生产,并采取低价策略,逐渐导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从一组总是被引用的数据看,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6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这意味着我国光伏企业总产能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装机量还多,而这必然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警惕,其结果就是对中国进行“双反”调查。
作者: 来源:《绿公司》杂志
责任编辑: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