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对于我国光伏产业来说是异常寒冷的一年。这个曾经一度为“城市名片”的新兴产业从没有这样命悬一线:美欧“双反”、债务庞大、连续亏损、巨头企业生死挣扎⋯⋯有专家形容光伏产业的2012是“如被冰封”。
这个时候,没有谁比光伏企业更加迫切希望春天的到来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企业的责任,各级政府也避免不了有责任,就拿光伏行业来说,这从来都不是一个市场化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之手密不可分。
昔日风光无限的光伏巨头尚德公司可以说是地方政府一手打造出来的明星,施正荣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尚德公司的今天。”为了扶持尚德,无锡市政府可谓不遗余力。为了确保项目落户,无锡地方政府下了行政命令,一定要帮助尚德公司初创期的第一批800万美元资金顺利及时到位。在项目落户后,尚德又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务,不但办各类手续一路绿灯,而且地方政府还出面协调,为其解决融资等难题。
颇具戏剧性的是,如今尚德的命运依然不是掌握在施正荣的手里,而是取决于政府、银行的支持力度。“他们演绎了中国新兴产业泛滥的一个悲剧。”无锡市政府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
包括光伏在内的新兴产业普遍存在被政府之手催熟又迅速衰落的命运,很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做各种规划,但规划从头看到尾,只能看到要把产业做到多大规模的目标,对于产业的具体指导、上下游配套等具体计划则完全欠缺。对于光伏等新兴产业,以政绩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犹如猎食者,一番兴衰之后,地方GDP增加了,留下的却是一片狼藉。
回归市场
很显然,作为全球各国都在奋力竞争的新兴产业,我国陷入了“新产业旧模式”的困局,若要让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梦想,恐怕还要回归市场思路,从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思路出发。
正如开篇所述,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展开了对光伏行业的救市,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也在想方设法释放国内光伏市场需求。2012年12月11日,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第二批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目录,获批项目装机总容量为2.83GW,总获批项目225个,最高获批安装容量为30MW。加上2012年5月已经公布的1.71GW的第一批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合计全年项目规模达4.54GW。而在此之前,国家电网已经宣布对6兆瓦以下光伏项目实施免费入网服务。
对此,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表示作用有限。中国风电集团区域经理邓娟认为,金太阳项目的实施将刺激我国光伏需求,释放光伏下游企业产能,缓解我国目前光伏产能过剩的局面。但同时,要看到金太阳工程对于光伏产业的提振仍较为有限,要化解中国光伏产业“寒冬”,还需政策的推动作用继续给力。
难道真如前文所说,光伏企业的命运只有靠政府改变吗?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这或许能从国外得到些启发。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也都曾举政府之力扶持某个产业,却很少陷入类似困境。它们的经验是,更多出台普适性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而非由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业,且在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产业政策不妨碍经济规律发挥作用,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人才培养,日本、韩国政府都十分注意,核心是为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市场。
政府的作用在于为企业提供市场,最终回归市场也是新兴产业的救赎之路。“光伏产业的当下之劫,正是政府的推波助澜让光伏产业偏离了正常的市场轨道,今天的劫难是产业发展超越了市场承受力的结果。”无论是王勃华等深谙光伏发展的专家,还是施正荣等光伏龙头企业的掌门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认为:“拯救光伏,最根本的‘灵丹’是让市场的归市场。各地政府应借这次光伏劫难重新审视政府之手与市场间的合理界线。”
末日的谎言最终被时间破解,我国光伏等新兴产业的春天能否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到来?这仍然需要等待。
作者: 来源:《绿公司》杂志
责任编辑: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