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大战略
通过石林1兆瓦CIGS太阳能薄膜电站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投资的实践证明,CIGS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稳定程度和利润预期已经大大优于传统的晶硅产品。
发电量同比晶硅产品高出10%〜15%,且没有衰减情况,即使在高温条件下,发电功率依然稳定;CIGS薄膜外观色彩柔、形状可塑性强,在幕墙外装饰、屋顶电站等方面更适合建筑一体化需求。
在CIGS技术的低成问题上,尽管目前每瓦进口价格达到10元,但是,随着国产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单厂规模为220兆瓦时,CIGS成本能达到0.55美元/瓦,在单厂规模为500兆瓦时,成本仅为0.35-0.40美元/瓦。届时,其发电成本也将达到0.4元/千瓦时的水平,几乎达到常规能源发电的价格水平,实现清洁能源平价上网目标指日可待。
但是,如何实现CIGS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国产化,并且真正拥有中国的核心知识产权呢?
王晓义在思考着其CIGS电站的未来,梦想着一条实现中国技术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站平价发电的路径。
然而,CIGS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它的特征是必须具备2000兆瓦以上的产业规模,才能拉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其匹配。
产业特点决定中国在总结过去十年的光伏发展的辉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能再重走企业小打小闹,分散化的产品引进、设备引进,重复建设、最后大打价格战的老路。这样,中国不仅不能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反而处处受制于人。
“在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制订的“十二五”光伏规划目录中,已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的突破。我们现在只是做了应用的突破,但在产业化方面还是空白。”
王晓义希望,中国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中央企业应该在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中,担当更多的责任。
央企当执牛耳
目前,央企中的五大发电集团和中节能、中建材都已经涉足光伏产业,但没有一家真正进入光伏上游产业,形成战略性的发展。一些央企似乎更乐于凭借其对于电力生产的优势地位,在光伏下游产业赚取最为简单的利润。
中国大型企业不能承担产业开拓性建设的责任,将使中国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和产业化上难以前进,反而使得国外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代理商长期控制中国市场。
“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往往成为国外CIGS技术的研发主力军。” 南开大学光电所教授孙云表示,国家应鼓励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担负着相关职能和国家意志的央企,进行产业开拓性投资、建设。
例如: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作为国家在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公司,就应当承担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环保核心技术所需的百亿元成本和风险,以率先进入CIGS太阳能薄膜电池技术的核心技术的引进、产业化开发领域。
如果像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这种大型的央企能够承担起责任,履行国家意志,就可以按照市场化操作规则,形成高低搭配、丰富多样的产业配套。
这不仅将正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的投资方向,促进整个产业的有序和繁荣,而且,对于大型企业来讲,也符合其自身的战略定位,成为中国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典范,乃至世界的节能环保领军企业。
对于央企与民争利的种种质疑,身为民营企业家的王晓义表示,只要央企能够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并且能够按照市场机制建立起配套产业集群,带活整个中国光伏市场,就不存在所谓的与民争利的问题,而是造福百姓、富国强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