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样的悖论并非光伏所独有。
回头看去,纺织、钢铁、水泥、汽车、风电等等,不都曾经上演过类似的荒诞剧么。
尽管三令五申严厉警告,尽管收紧审批抬高门槛,但这一产业发展模式,却仍在宿命般地循环,并延展到了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头上。而努力了多年的产业调整与结构升级,也因此至今仍无根本性的转变。
其间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正如光伏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逻辑颠倒一样——在财富和GDP效应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纷纷与企业合力推动地方光伏产业大干快上;然后在行业萧条企业生存艰难时,地方政府又开始纷纷动用财政施与救助——市长干了企业家的活儿,企业家则站在了市长的立场上来考量企业的发展策略。
正是这种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左右互搏及其牵扯不清,衍生出了中国式的产业发展逻辑。
终于,尚德这个身背着无数“最”字光环的行业龙头倒下了。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制造业来说,对于习惯了蜂拥而至且相信有政府兜底的中国资本来说,尚德破产所显现出来的政府不再兜底的信号,显然具有更为直观的警示价值。
而这,也远比政府三番五次警告行业过剩更具有市场教育意义,其效果也会良好得多。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来说,尚德破产的价值还在于,该如何理解和处理创业者与企业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与资本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事业与自身欲求的关系。
施正荣及其所创办的尚德电力,对于中国光伏行业的发韧而言,其功至伟,这丝毫不需要掩饰。但由此就要求施个人承担起企业家群体的道德楷模责任,甚至成为一个需要超越他所处环境的道德标杆,恐怕也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抛开其对于中国光伏行业的开创意义不谈,尚德电力也不过就是一家成长更为快速、活得还算久一点儿(按照中国企业平均不过三年左右的寿命来讲,十岁的尚德的确算得上长寿者)的民营企业罢了。
而对于常被冠以“草根”称号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来说,野蛮生长的丛林法则,并非昨天的记忆,而尚是今天的现实。这并非是要为施正荣开脱,而仅仅只是陈述一种现实。要一个原本就对财富充满渴求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从财富的桎梏中超脱出来,这无疑也是对人性的巨大挑战。
当然,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企业家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之一。
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来讲,“施正荣”们,的确应该拥有远比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家更大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中,包括承担起最基本的企业家道德责任,以及站在转型社会的立场上来理解并处理好创业者与企业、政府、市场以及资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遏制住缺少制度制衡和监管的内心欲求。
即或仅仅从自利的角度,拥有更多财富的“施正荣”们,也远比一般人更需要一个没有“偷窃”和“掠夺”的发展环境,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构建这样一个环境付出更多。
在这个意义上,施正荣对于尚德电力及其投资者的“偷窃”与“掠夺”——如果它们最终被证实的话,就该付出应有的代价。
一如尚德电力近日为破产重整提出的口号“破产不停产,重整为重生”一样,我们期望这个曾经的标杆企业,能够汲取教训,重整后再出发,乃至登上更高峰。当然,这种期望,也包括对施正荣以及“施正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