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房子在运回澳洲后将坐落于卧龙岗大学创新校区的可持续建筑研究中心。“这将定期向公众开放,并成为生活实验室项目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将不仅提供一种新的可持续建筑技术的试验床,而且也是为澳大利亚及海外加速采用可持续房屋翻新技术建立一个快速通道。”他说。
向着未来的新能源,去设计理想的家。在这群年轻的大学生心中,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而是在未来十到二十年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用心房子,也就是用心自己的未来。
清华大学与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合作的O-house,周真如负责设计方案,前后出过二三十个方案。一天,她和同学们去一家快餐厅吃饭,越聊方案的细节越清晰,于是,她赶紧找餐厅要来餐巾纸,就在餐巾纸上画了起来,而这就是最后方案的雏形。“我到现在还珍藏着这张纸。”
于是,这张餐巾纸成就了一所眼前的房子。它的建筑面积为74.9平方米,墙面最外层是深褐色环保竹板,利用钢钉固定,再往里依次为木龙骨、保温板、欧松板、薄壁轻钢体系等。别看外墙只有20厘米,在防水保温方面颇费心思。墙壁穿了两层“棉衣”,分别是岩棉和保温板,它们的保温系数很高,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也能抵御大风和低温,墙体里面还有防水透气薄膜,屋顶也铺设了防水卷材。
与新能源同成长
每天晚上6点之后,所有的参赛作品都不再对外开放,这时也是各支队伍相互交流学习的时间。
这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夕阳西下,夏日的酷暑渐次消退,东面不远处烟波浩渺的文瀛湖也为广场送来习习凉风。以色列团队的队员们热衷于运动,几个人围成一圈,玩着飞盘游戏;最西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新泽西理工大学的队员们,则坐在一起看投影,兴致来了,就把庭院变成简易的卡拉OK厅……
去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新泽西理工大学合建的作品NEXUS House参观时,他们正围在一起看投影,投影的内容是他们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故事。
黄多娜是团队的施工协调人,对施工现场有着更全面的了解。因为工地的原因,他们的施工推迟了2天,并不宽裕的工期显得愈发紧张,允许开工后,第一拨队员从晚上10点直接干到了早上的3点,第二天恢复正常之后,一天24小时分成三班,所有队员实行三班倒。“我们的房子没有任何的吊装和重型机械,从地基基础、梁、柱都是全手工,连墙都是一层层地砌上去的。工程量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