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理财资金所能够介入的恐怕就只有已并网电站的收购或电站电费收益权的收购。“这又有一个问题,光伏地面电站的质量承诺期大致为20年-25年(依组件衰减率等质量承诺而定),可以简单理解为其产生投资回报的周期为20年-25年,那么,向客户承诺锁定期不超90天,甚至随存随取的理财资金介入多久为宜?面对那些组件衰减造成的发电量减少等不可控因素,又该如何设计金融方案?这些都是难题。”
不仅如此,上述人士还认为,“即便是已并网电站,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比如电费、补贴能否按时发放?而电费、补贴晚发放一天,都会增加资金使用成本”
“定期宝”与贷款谁更吃香?
事实上,光伏电站“证券化”的概念并不新鲜,目前活跃在圈内的几大巨头均曾在此前有过类似举措。
某光伏企业高层向记者透露,“从组件商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电站资产流动起来,以获取充沛的资金,再进行新一轮投入。这样既能保证现金流,还可以享受电站流转的溢价,以及消化自身组件产能,可谓三全其美”。
“不过,现在看,这一思维快要过时了。首先,随着光伏平价上网目标愈发接近,组件利润已十分微薄。而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增加,光伏电站,尤其是收益相对明确的地面电站可以获得的融资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包括债券市场、证券市场、银行贷款、第三方投资,甚至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等。这一结果导致愿意自持电站资产的人越来越多”。
“达到一定规模的电站群,放到证券市场上,就可以化身为一个具有较好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达到10%的年收益率);放到银行,就是优质资产,可以转换为贷款。而据我所知,不久前港股几家公司以投资电站为由增发、发债,也都获得了投资者的热捧。”上述高层向记者补充道,“如此一来,这些开发商对于募集电站建设所需的资金并不向以往那般急迫,他们就会要求压低资金使用成本”。
更何况,拟建电站的诸多不确定性是理财基金所难以承受的。而与此同时,并网电站可随时抵押、证券化,以换取现金流,其对理财资金又有多大的兴趣呢?
据记者了解,一些政策性银行基于良好的信用评估,目前给予光伏电站建设的贷款利率甚至可以低至3%-4%,在这样的资金使用成本下,可以说,理财资金对电站开发商,尤其是可享受电费、补贴稳定收益的已并网电站持有者,并不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