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只开花难结果?

2014-10-23 13:52:22 太阳能发电网
  在我国,北京、深圳等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已相继投入运行,其中5个试点已经执行了管控企业2013年排放量的履约。各个试点规则设计差别较大,成交均价也呈现出较大的成本差异,呈现出多元化的区域碳市场发展格局。但纵观整个碳交易市场,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待解决。如企业对二级市场的交易普遍缺乏积极性,一些企业抱怨配额分

  此外,企业检修、事故意外等突发情况未被考虑。大部分生产型企业每两三年进行一次大规模检修,检修时间为1~3个月不等。而如果采用历史法计算平均值时,若未将其剔除,使得配额分配过少。此外涉及能源安全的行业,如石化等,会面临政府安排的计划外生产任务,使得企业面临额外的排放成本。
  历史法虽然提高了监测报告核查体系(MRV)的运行效率,降低了初始成本,但是带来了显著的公平问题,极大增加了市场运行成本。这些公平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周期等外部客观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MRV方法学体系缺乏自我纠错机制,无法适应复杂的企业状况。不合理的分配结果贡献了市场上的部分交易量,个别企业甚至抱怨其交易活动完全是由于分配不合理造成的。
  二级市场缘何不活跃?
  担心未来配额不足,希望留存配额,倾向于储蓄而非交易
  国有企业在参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的意愿明显不同。国有企业普遍将参与一级市场有偿分配活动视为政治义务,而对二级市场的交易活动缺乏积极性。除极少数具有碳资产管理意识的企业外,国有企业内部复杂的管理决策流程和风控手段,降低了其参与二级市场的灵活性和可行性,这一局面短期内无法解决。这意味着在国有企业主导的碳市场中,一级市场相较二级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国有企业在碳市场的主导地位,其风险偏好显著影响到了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事实上,控排企业参与二级市场存在以下障碍:担心未来配额不足,希望留存配额,生产型企业普遍担心未来配额紧缺,因此倾向于储蓄现有的配额供未来使用;普遍未建立有效的碳管理体系,只有少数企业成立了工作小组,应对政策风险,但是这些工作小组并未获得授权进行二级市场的交易;缺少专业性人才,大部分企业指派部门经理或者副总经理负责,由工程师或能源环保管理人员构成,这些人员缺乏参与市场交易的知识、经验和信心;政策不稳定,使得参与市场的风险较大,过高的风险迫使各个企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决策人员不愿承担潜在的风险和责任。

作者:陈波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