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京、深圳等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已相继投入运行,其中5个试点已经执行了管控企业2013年排放量的履约。各个试点规则设计差别较大,成交均价也呈现出较大的成本差异,呈现出多元化的区域碳市场发展格局。但纵观整个碳交易市场,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待解决。如企业对二级市场的交易普遍缺乏积极性,一些企业抱怨配额分
目前的场内交易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市场缺乏流动性,企业认为市场风险过高采取观望态度,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不活跃的问题。要从根本上破解流动性不足,必须要进行市场的深入改革,在短期内,试点碳市场的场内交易仍将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因此,现阶段应重点完善协议交易或大宗交易市场,开发远期合约,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履约工具。
如何管理碳市场的不确定性? 总量与排放不确定性负相关,不确定性水平越高,总量须越低
尽管国内试点市场的运行时间短,市场价格还不能反映配额过剩的程度,但大部分市场参与者都认为配额总量是过剩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是忽略了碳交易市场不确定性与总量设定之间的关系。
碳市场的不确定性水平对总量设定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一些文献研究,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不确定性与总量之间存在着经验数量关系,如果排放不确定性水平为5%,则总量必须相应下降2%,经济体进行实质减排的概率才可能比较高。
这里所指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既包括经济波动的不确定性,企业减排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包括MRV数据质量的不确定性。对市场设计而言,这意味着在正常情景下,总量的真实值要比理论值低一些。
而市场调控的本质则是管理不确定性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如果系统的不确定性水平高于15%(如供给过剩超过15%,也可以更加保守),则可以认为这样的市场存在着严重设计缺陷;如果不确定性水平在8%~15%之间,则属于合理范围,一般的调控手段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但需要评估造成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不断优化完善;如果不确定性水平低于8%,则是一个比较好的系统。
由于信息披露问题,很难评估我国试点市场的不确定性水平,但是从市场运行效果来看,大多处于前两者范围内。简而言之,总量和排放不确定性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即不确定性水平越高,总量必须要更低。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
作者:陈波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