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发展,不仅企业营利,农民也因此而获增收。家住东台市弶港镇的朱小刚,如今在家做饭用的电都取自于楼顶“微型发电厂”。朱小刚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投资了7.8万元在家楼顶上装了蓝色电池板,装机容量12千瓦,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余电上网每月还能赚1300元。
远景集团创始人、CEO张雷认为, 全球正在经历整个能源系统的变革,一个碎片化的能源系统开始加速形成。“碎片化本质就是因为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达到高度经济性。”张雷透露,远景能源未来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和智能传感等技术,积极构建全球智慧能源蓝图,推动传统能源领域的智慧变革。
转型发展面临挑战
《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由2015年的12.1%增长至2017年的13.8%。未来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为突出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增加了一个关键性原则,即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对此,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表示,《规划》在电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优先布局清洁能源,在考虑电力电量平衡的时候,首先平衡水电、风电、光伏和核电。
不可否认,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遇到了一些难题。一方面,补贴缺口持续扩大,直接影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累计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缺口总计达1127亿元,且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已超1200亿元。
另一方面,弃风、弃光问题突出,产能过剩存在隐患。尽管通过多方努力,2017年弃光率下降至6%,但个别地方仍十分严重,比如甘肃、新疆弃光率分别达20%和22%。同时,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高速增长,光伏制造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光伏制造产能过剩、产品和电站建设质量问题也有显现。
“东部是我国能源主要负荷区,东部能源发展也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关键步骤。”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认为,目前中东部的电力能源以自给为主,西电东送为辅,但东部一些诸如上海、杭州之类的大城市,用电仍以外来电为主,其中煤电占比居高不下。这表明,我国可再生能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杜祥琬解释说,世界电力系统未来将会呈现四个特征,即非化石电力高占比、集中式和分布式结合、多能互补、储能和智能控制相结合。“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的规划与推进,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和煤电占比下降是必然的。”杜祥琬认为,高质量、高比例发展非石化能源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的方向,是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根据《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提高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