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行业正迎来发展周期上的重要转折点。光伏“531新政”的出台,倒逼平价上网提速,国家政策更侧重于推进平价等无补贴发电项目建设。依赖政策补贴已成为“过去式”,而未来政策该如何扶持,企业该如何发展,是当下所要面临的新考题。
补贴退坡
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就今年前三季度能源形势等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消纳等工作,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平价等无补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率先在资源条件好、建设成本低、市场消纳条件落实的地区,确定一批无须国家补贴的平价或者低价风电、光伏发电建设。
据悉,目前国内火电的上网电价大约是0.37-0.4元/度,水电的价格大约是0.3元/度,而电网公司则在此基础上增加部分“运输管理费”后以0.66元/度的价格卖给居民。而之前所发布的“531新政”中规定I类、II类、III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为0.5元、0.6元、0.7元,而电网公司支付给用户的电费(脱硫电价),按照平价价格大概在0.37元左右。分析认为,如果按照这种计算方式,大部分光伏项目还不能实现平价上网。
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依赖补贴进行扩张发展,而这一依赖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光伏装机快速攀升,补贴缺口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缺口已超过1200亿元,新形势下,需要引导市场和行业调整发展思路,将光伏发展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到提质增效上来,推进技术进步、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推动光伏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为此,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2018 中国市场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业内俗称“531新政”。受光伏“531新政”的影响,梁志鹏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光伏电站新增1740万千瓦,同比减少37%。
据了解,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3年处于世界首位,近两年,国内光伏年新增投产分别达3424万千瓦、5306万千瓦,而且,去年底,我国光伏并网装机容量已累计超过1.3亿千瓦。
在如此大背景下,给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光伏产业踩下一脚“急刹车”也是情理之中。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531新政”给我国整个光伏行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波及了相关的行业生态(上下游供应商)以及影响了国内分布式光伏终端用户的利益。但新政出台后,市场份额将向技术领先、管理卓越和具备资金实力优势的企业集中,未来光伏行业领先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行业的调整会倒逼企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化运营
无论哪个行业最终都是要实现完全市场化、竞争化,引入竞争机制是光伏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加快光伏实现“平价上网”的步伐。分析认为,“531新政”后,光伏产业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一批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优质企业将最大限度的浮出水面,社会优质资源也将得以充分利用,从而有效抑制劣势企业的进入,造成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浪费,最大程度地抵消政府干预对能源价格的影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531新政”的核心就是要尽快建立一个没有补贴的光伏市场。这个思路不光是我们国家做,其他国家早就做了。德国早在2013年就控制发展规模,2014年开始引入竞争机制。2017年印度、中东、南美平价上网的用电成本都在3毛钱左右。国内企业跑到墨西哥去竞标,都报出了0.12元的上网价格。
据了解,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与我国相似,早期执行固定电价模式,促进发展初期的光伏产业迅猛发展。2012年,引入“规模总量控制”政策,项目收益开始由“市场售电收入+市场化交易奖金”构成。2014年,开始竞争性招标试点,并于两年后全面实施。德国政府还为自用电量提供额外补贴,致户用分布式火爆增长。自2016年起实施的德国可再生能源改革草案,则鼓励电站开发商竞价上网,致目前德国分布式电站装机占整体装机比重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