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光伏产业变局何处找寻“诺亚方舟”

2012-01-13 17:29:09 太阳能发电网
即将到来的2012年的春节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而言是一个难过的年关,欧洲市场萎缩、美国双反调查、产能严重过剩、国内超过1/3的企业处于停摆状态……而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其中超过80%用于光伏产业的多晶硅又被“驱

 

  即将到来的2012年的春节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而言是一个难过的年关,欧洲市场萎缩、美国双反调查、产能严重过剩、国内超过1/3的企业处于停摆状态……而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其中超过80%用于光伏产业的多晶硅又被“驱逐”出鼓励类项目的行列。难道中国的光伏产业真要迎来传说中的“2012”?这一年轻行业的“诺亚方舟”究竟在哪儿?近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尽管这是一个寒冬,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就此停滞。”
   “据统计,201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是10GW,全球的安装量是17.4GW,2011年中国将达到16GW,全球可能将达到21GW,所以光伏产业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还是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只是在速度上有所减缓。”孟宪淦告诉记者,减缓的原因在于光伏产业是一个靠政策推动的产业,政策的因素在其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位接近工信部的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透露,在工信部制定“十二五”光伏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多晶硅领域将扶持1到2家规模在5万吨级别的企业,3到4家一万吨级别的企业;在太阳能电池领域重点支持1到2家5GW规模的企业,8到10家1GW的企业。“如果这个草案能尽快通过并实施,那么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也将随之不断走向整合和重组。”这位业内权威人士表示。
  “吃奶”的光伏产业仍需政策支持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拉动。孟宪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2011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是每度电1.15元,而火力发电电价是0.38元,水力发电则是0.25元。所以要弥补其间的价格差距,我国和其他国家都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建立市场、发展市场。
   “如果把煤炭、石油比作爷爷,那么可再生能源就是孙子、重孙子,是承载未来希望的后辈。小孩的成长需要抚育、培养,大人得为他们提供生活费、教育费,直到他长大成人。否则,孩子就会流离失所,就会夭折,因为他还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在现阶段,财政补贴对光伏产业这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的是决定性的作用。”孟宪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进一步解释说。
   由于目前欧债危机、美国经济不景气、各国的金融困局使得光伏产业这个“孩子”时不时面临着断奶和吃不饱的危机,这就是国内外的光伏产业“年关难过”的重要原因。
   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经济刺激法案”,在这个法案的背景下,美国1603财政补贴计划也开始实施,这个计划在三年中支持了美国大量的太阳能光伏和光热产业和项目。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曾多次表示“这个财政部计划是美国光伏产业最重要的政策”。但据最新消息,由于共和党和奥巴马没有商讨成功,该计划未获延期,于2011年12月31日终止。12月14日,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和GTMResearch曾作出预测,如该计划延期失败将导致新项目面临税负公平的瓶颈,导致2012年第三季度的商业光伏项目和2013年的公共事业项目的增速放缓。看来,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离开了财政政策的扶持,这个年轻的产业同样摇摇欲坠。
  退出鼓励性目录,错不在多晶硅
   不久前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修订)》中,备受关注的是80%用于光伏产业的多晶硅从鼓励性产业目录中被删除,这一举措是否与光伏产业需要政策扶持的现状相矛盾?抑或矛盾困局背后另有“玄机”?
   “国家怎么可能再去鼓励一个已经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呢?相对于大力的鼓励,如今的光伏产业更需要调整和重组。”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吕博一语道出这一举措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一直以来在商务部或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的研讨会上,多晶硅的生产一直被冠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在如今“节能减排”的大势所趋下,被“驱逐”几乎是必然。
   对此,孟宪淦提出了为多晶硅“平冤昭雪”的理由:“一直以来我们对多晶硅的理解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它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但从目前我国的多晶硅产业来看,已经进入了健康的发展状态。多晶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能耗和污染的控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的早期出现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掌握多晶硅生产最先进的工艺,解决不了能耗的问题,但现在已经可以做得很好。现在中国的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采用产品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产生能耗和污染的原材料都被封闭起来反复地回收利用,这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孟宪淦举例说,业内领先企业生产一公斤多晶硅的成本已降至20美元,综合能耗成本也降到60多度电了,已经完全脱离了高能耗、高污染的行列。
   同时,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在中国多晶硅产业刚刚起步阶段,掌握先进生产工艺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拒绝在中国建厂,迫使中国从俄罗斯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去进口一些并不先进的工艺,一度导致了中国的生产工艺停滞不前。“所以多晶硅产业本身没有问题,错就错在掌握先进工艺的时间稍晚,让人们形成了长期的理解误区。”这位专家惋惜地说。
   当然,此次《目录》做出的调整也可以看出政策的另外一重考虑,通过限制外商的投资和提升门槛避免中国成为发达国家高污染产业的倾销地,同时更将促进本国的企业自主研发先进工艺,从而实现真正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逆势而上”不是“救市良方”
  在2011年年末,尽管中国光伏产业屡屡被认为是“重症缠身”,但还是有不少实力雄厚的企业以大投资大手笔进军光伏产业。如郭台铭计划在内地光伏领域投资近千亿元,汉能集团也在本月内宣布两项光伏投资项目,等等。这些企业缘何逆势而行,他们的举动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冲击吗?
   对此,孟宪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答道:“以前中国的光伏产业一直是处于一个自发的状态,国家没有太多地干预,而是通过市场竞争来优胜劣汰。但现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光伏产业规划已提出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扶优’,以把过去的这种自发的、盲目的发展变为一种有序的、健康的发展,也许这些企业在计划进入光伏产业时,考虑到了国家的相关政策,想搭上‘择优扶优’这趟班车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不过,吕博认为,这些“逆势”投资的多是民营企业,能不能进入国家择优扶优的行列还要看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企业的“逆势而上”仅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改变不了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事实,也不会对光伏产业的整体发展造成冲击,目前光伏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是不是应该加大步伐“走出去”,以解决国内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孟宪淦认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优势就在于相对廉价的土地资源、成本和劳动力,如果贸然走出去建厂,那么很容易就在国外贸易保护的堡垒下丧失自身的优势,而且全世界的需求只有那么多,中国的产能却在不断提升,再鼓励走出去显然是不明智的。无论是走出去还是逆势而上,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问题。中国的光伏产业要有实质性的发展必须还是依靠政策的导向、合理的产业布局,以及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郭燕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