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会我本来不想来,第一是我给刘宏主席推荐过别人,但他反复说要我来,我就来参加了;第二不想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我“人人喊打”,现在全国人民都在“人人喊打”“双碳”的问题。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没有产碳,这个楼就盖不起来,屋里就得黑洞洞的。既然这样,今天我就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碳中和”是我国向
今天这个会我本来不想来,第一是我给刘宏主席推荐过别人,但他反复说要我来,我就来参加了;第二不想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我“人人喊打”,现在全国人民都在“人人喊打”“双碳”的问题。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没有产碳,这个楼就盖不起来,屋里就得黑洞洞的。既然这样,今天我就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决不是轻轻松松能够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
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调结构是解决“双碳”问题和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手段。调整产业结构,解决需求问题;调整能源结构,解决供给问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均要走绿色低碳的道路。
为了尽快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目标,社会各界对此进行了积极讨论。
有人做过统计,每天有500次这样的会议在召开,我不知道有没有,反正我上午参加了之后下午也参加了,那边吃顿饭就忙着往这边走。
我参加这些会议,大部分都是研究怎么干。比如我参加了有些省的能源规划,逐个项目排查,这个项目经济效益如何,能源消耗如何,碳排放如何,这个规划做得非常棒。
一个能源大省能提出来,到2025年,把综合能效提高16%,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20%,我都感觉到这是很惊讶的数字,能否实现拭目以待。能源企业也正在编制他们的规划,大家对碳排放和“碳中和”都给予高度重视,这是我印象最深的。
“十三五”时我是国家能源规划委员会的委员,几个老先生说:“我们要把田会整死,我们就能喘气,就能好点。”这是开玩笑,我说:“你要是把我整死,你就饿死。”当时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这次大家不是愤怒的,而是研究具体措施。对这个问题我谈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明确标准比制定方案重要。
碳排放、碳中和各个行业的计量标准必须明显,我们很高兴看到碳交易机制中明确了国家定标准,地方实施原则,未来各行各业的碳排放会有一个明晰的计量标准和指标,这些必须要把它理清楚。现在很多概念,我个人认为还不是很清楚,包括这“双碳”概念都不是非常清楚。
建设项目的标准和规范,是界定社会成本和企业成本边界的,实际我们这是“双碳”的严苛要求,使社会成本向企业成本转移,经济学本质就是这样。由于标准规范的特殊性,往往滞后经济发展十年。
这个事儿比较专业,比如我们建房子,窗子是要标准的,墙厚是要标准的,不是随便就设计的;灯要多大的照度都是有标准的,但这个标准一般都有所滞后,因为总结经验才能写出标准。所以,滞后到现在十年。这个东西,我想它滞后经济发展十年。因此,应该本着“急用先改”的原则,抓紧修改设计规范和标准,着力推动能效的利用。
修改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阐述,从源头上遏制碳排放,严控增量,将碳交易价计入投资和生产成本,或者直接约束能耗强度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重新审视新进入市场的建设项目,严控建设高碳排放的项目。
第二,需求侧的改革比供给侧的改革重要。
按照中国宏观经济蓝皮书的设定,2050年,我国人均GDP要超过4万美元。目前,是1万美元左右,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我国人均GDP要达到现行水平的4倍,刚才朱部长讲了,每年要增长4.73%。而在能耗方面,2019年,我国万元GDP能耗约为0.519吨标准煤,同期主流发达国家的万元GDP能耗一般维持在0.1-0.2吨标准煤,这个差距还是蛮大的。
既然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又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认为,降低能耗强度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头等大事。降低能耗强度就意味着少用煤,就意味着少排放二氧化碳;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另外,我感觉到中国经济突出的问题是非均衡,工业用能非均衡,交通运输非均衡,比如一到放假,全国人民都坐高铁。
作者:田会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