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太阳能发电保持着迅猛发展。虽然部分看法认为,其收购制度将“失败”,发展将“失速”等,但实际上,如今德国的太阳能发电依然在飞跃发展。
首先,在2012年5月25~26日这2天时间内,德国太阳能发电创下史上最高发电量记录,最高输出功率一度达到2200万千瓦,使得该国总电力需求接近一半通过太阳能发电供应。
同时,年装机容量也不断刷新记录。2010年新安装了74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设备,2011年新安装了750万千瓦。2012年非但没有“失速”,在最初10个月时间内便共设置了680万千瓦,从全年来看,超越去年的可能性较高。
在日本,2010年的年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2011年为130万千瓦。笔者预测,2012年按照历法(1-12月)将达到200万千瓦,按年度(4月-下年3月)来看将达到250万千瓦。
不过这依然不能满足需求,今后要大幅削减对核电站的依赖程度,需要在几年后达到每年500万千瓦,从长期来看,需要维持在1000万千瓦,超过目前的德国。
的确,德国的太阳能发电也并非不存在问题。比如高价收购制度导致2011年家庭收支负担增加,按日元换算,每月超过了1000日元等。
不过,这是“预想”到的情况,目前正按照原计划进行修正。收购价格正在逐步下调。例如,对于容量在1兆瓦以上的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2012年按照日元换算已经降到十几日元。即便这样也能开展业务,是因为削减成本也顺利取得进展。
而且,德国联邦议会已经决定,在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200万千瓦之后将中止收购。如无意外,预计2016年即可实现,到那时,即便没有收购制度,太阳能发电应该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如果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实现,将取得在“成本较高时提供支援,具备成本竞争力之后停止支援”的圆满效果。德国收购制度非但没有“失败”,甚至可以说即将“大获全胜”。
力争实现1千瓦时15日元的收购价格
对2011年日本与德国的太阳能发电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累计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对2500万千瓦)以及年新装机容量(130万千瓦对750万千瓦),日本都仅为德国的5分之1左右。
不过,今后日本将迅速追赶德国。其原动力就是2012年7月开始施行的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IT)以及近年来价格迅速下滑的实际状况。2011年6月,美国调查公司IHS iSuppli预测称,“2012年初,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将降到1瓦1美元”,笔者也在推特上发表了相关内容,而且实际价格确实也按照预测出现下滑。日本国内知名企业虽然并未降到这个数值,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韩国、德国等的电池板进口价格已经低于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