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征战国际市场到转战国内市场,从低价竞争到效率比拼,经历过“双反”与“寒冬”后的光伏设备行业正在趋于理性。事实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而与之不相符的是我国光伏制造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摆在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则是不断地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与政策、市场、成本、人才等因素相比,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在于技术创新。创新可以和标准、知识产权相结合,从而综合起来去占领制高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如是说,2008年~2013年,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两次过山车式的洗礼,而恰恰是在行业最困难的几年里,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停止,2011年~2014年,每千吨多晶硅生产线投资成本下降了47%,多晶硅生产的综合能耗下降了35%,这便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利好。
在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看来,提高光伏发电的光电转换效率是未来光伏上下游产业链的主攻方向。同时,要促进光伏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补贴支持政策力度必不可少。随着原材料价格不断下降,为降低度电成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未来还应推广采用各国正在大力研发的冶金法(物理法)制造光伏电池级多晶硅原料,可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链5个环节所涉及企业数量依次大幅增加,光伏市场产业链呈金字塔形结构。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
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在朱黎辉看来,我国光伏生产线已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基本上所有生产线都能做到闭路循环、尾气回收,同时,能耗较低。目前,美国、德国两国生产多晶硅,每公斤需耗电120千瓦时~150千瓦时,而我国徐州中能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已能做到每公斤耗电84千瓦时,下一步生产线还应加强综合利用从电池转换效率来看,薄膜电池较低,其他材料如异质结、多结、背结、高倍聚光电池等虽然其光电转换效率能达到40%以上,但受制于成本高等原因,尚难大批量采用。而多晶硅转换效率为15%~18%,直拉单晶为18%~20%,区熔法制单晶电池能达到25%以上。不难看出,晶硅电池依旧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8月13日,汉能控股集团宣布完成并购美国阿尔塔设备公司。
通过本次并购,汉能拥有了转化率最高的薄膜太阳能技术———砷化镓高效柔性薄膜技术,其产生的效能比全球量产的单晶硅技术提高8%,比多晶硅高出10%。相同面积下,其产生的效能可达普通柔性太阳能电池的2~3倍,这也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转换率最高的世界纪录。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