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光光的新能源还在“上半场”,退役设备的“后半生”已悄然来临。
这一天已经越来越近。
当我们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要讨论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超前,还是紧迫?
要商业利益,还是社会责任?
应未雨绸缪,还是随遇而安?
作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最大的市场,我们更应妥善处理好其后半生。
既要全盘考虑新能源的成本,尤其是退出成本,才能真正让新能源清洁环保、善始善终。
也要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统筹考虑,才能真正将好事做好。
系统考虑,及早规划,谋定后动,都是必选项。
对于新能源后半生而言,需要根据“一二三四”这个号子,走好每一步:
一条轨迹:认识到相关设施由活力无限步入老态龙钟,这是自然规律;
两难抉择:面对未来,妥善解决好多种两难问题;
三方考问: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强化自身角色意识;
四轮驱动:政策机制、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社会责任合力推动。
只有踩准步点,跟上节奏,新能源的后半生才能走得稳、走得正、走得好。
面对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后半生”,是该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一条轨迹
新能源使用的设备和原料也会变旧、变老。这是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8月1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将正式实施。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发布。这让本以为离我们很远的新能源后半生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或许是一个过于超前的话题。尚未完全脱离补贴的新能源,竟然要迎来退役后的后半生时光,或许这称得上是另一种“未富先老”。
无论是从自然规律,还是经济社会规律来看,这一天确实越来越近了:
风电按20年计算,到2019年,1989年投运的达坂城风电场风机即将退役。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即使按5~8年计算,从2018年开始,将迎来动力电池“报废潮”。
光伏电池按25年计算,至2020年,退役的光伏电池将显著增加。
即使仍然可以延长,但总有一天会面临退役。
相关的数字则更为惊人:
风电产业,至2016年,每年已有16吉瓦时~18吉瓦时风机质保到期;2017和2018年其增长规模将分别达到27吉瓦时和32吉瓦时,至2020年将有累计约190吉瓦风机质保到期。2022年将产生5.9万吨退役叶片废料。
光伏行业,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国际能源署光伏系统项目的报告,2014年,废弃的光伏组件还不到电子垃圾的千分之一,到2050年,则会达到7800万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秘书长吕芳称,仅中国废弃的光伏组件将达到2000万吨,是埃菲尔铁塔重量的2000倍。
电动汽车领域,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吨至20万吨的规模,全球废旧锂电池的数量约为250亿只。
这背后折射了新能源应用规模的快速扩大。无论是风电、光伏还是电动汽车,虽然都起步于19世纪,但都是在进入本世纪后才进入快车道。6月4日发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018》(GSR)显示,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全球发电量净增加值的70%。这是近年来人类历史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最快的一年。
近十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风电、光伏装机量第一的国家,也是新能源汽车应用最大市场。面对能源行业的快速转型,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正在逐渐承担起主要能源角色的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其设备一旦步入退役期,将会发生什么?退役后的新能源设备应如何处理才能更“清洁”?
新能源前半生,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发布鼓励新能源发展政策。
其后半生,门庭冷落、少人问津。截至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明确对新能源使用设备回收政策。
在享用大自然馈赠的绿电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开始考虑,许多年后,该如何安置这些退役的大块头?
在6月份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锡凡介绍了技术层面公认的全球绿色能源路线图:到2050年,全世界超过70%的国家,包括英美中等大型经济体,可以完全依靠屋顶光伏和大型太阳能电站、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海浪潮汐发电以及地热能等能源。
美国斯坦福大学雅克布森教授去年8月在美国“焦耳”杂志刊文表示,遵循该路线效益巨大,且没有成本。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样的路线图需要很好地解决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尤其是退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