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在逐渐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也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同时,“风光产业”要想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加速智能化转型,实现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深刻改变传统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
推动能源革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指导,盐城市人民政府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发起的“2018盐城绿色智慧能源会议”在江苏盐城举办。会上,与会嘉宾纷纷表示,通过智慧能源带动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发展,是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内在要求,也是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能源产业“风光无限”
在江苏东台沿海一望无际的滩涂上,高高的塔筒顶着3支巨大的白色叶片,“站”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之上,阵阵海风吹过,叶片悠然地旋转。风车下,成片的蓝紫色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电池板下,数千亩鱼塘里还养殖着数不尽的鱼虾。
“我们的光伏发电项目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滩涂风光电产业基地,属于国家政策鼓励并扶持的并网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综合管理中心负责人罗朝中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该项目装机规模为78.8兆瓦,利用滩涂2800亩,渔业养殖1200亩。项目运营以来,创新性地把光电、养殖两个产业巧妙组合,形成了上有光伏发电、下有水产养殖的产业景观。
罗朝中透露,该项目每年平均上网电量约为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6万吨,减少碳粉尘排放量2.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1500吨。
“这是我们推广‘新能源+’商用模式的一个缩影。”盐城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丛洪深介绍说,盐城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海洋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沿海及近海70米高度风速超过7米/秒,有着超10000兆瓦的可开发“风光资源”,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风电基地之一。“借助‘风电和光伏+’综合利用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构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一些创新的开发利用模式还能不断拉长新能源产业链条。”丛洪深说。
“历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到高、从内到外’等发展阶段后,盐城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盐城市委书记戴源介绍说,目前全市共建成海上风电项目6个,总装机容量111.25万千瓦,核准在建的有5个,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预计到今年底,盐城海上风电规模将达到150万千瓦,居全国所有城市首位。到2020年,盐城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1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750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达320万千瓦。
智能促进绿色发展
“新能源产业要想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必须拥有更智慧的大脑。”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吴新雄表示,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智能、智慧、共建、共享的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必将深刻改变传统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
国内许多风电巨头“闻风而动”。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率先迈开了这一步,在江苏实施了首个集风电、光伏、储能、智慧能源管理等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总容量2.196兆瓦,包含一台2.0兆瓦风机、一台100千瓦风机和一台96千瓦光伏发电机,配有铅碳蓄电池以及金风科技自主研发的能效管理系统。
“智能微电网是分布式能源最有效的技术集成方式,它可以将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负荷特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能量管理系统增强与电网的互动,也可对用户的用电负荷实时监控,根据用户实时用电负荷情况,通过能效管理系统,指导科学用电,智能自主调节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从而提升用户电能质量和用电效率。”金风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今该项目年发电量为440万千瓦时,所发电量供应园区企业使用,自用率达95%,为企业平均每年节约电费支出48.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