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首次进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而“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开发制造”则被列为新能源大类中的第一条。
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产业政策方面大力扶持光热发电及其相关设备制造业,国内光热发电市场有望因此驶上快车道。
起步艰难
2010年10月20日,国内目前最大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50兆瓦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开始招标,一度默默无闻的光热发电从此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标志着国内光热发电产业正式启动。
《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日前与某业内人士论及光热产业的现状时,该人士用形容国内光伏产业的“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江浙”句式,以“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内蒙”来形容国内光热发电产业。 但与光伏招标火爆的场面相比,内蒙古50兆瓦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的首次招标却相当冷清,从招标启动到开标,只有少数几家国企和外资企业表示了投资意向,11家购买标书,参与投标时只有三家,最终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0.9399元/千瓦时的最低价中标。
让相关政府部门很费心思的光热发电项目,孕育至今竟然却差点“流产”,0.9399元/千瓦时的中标价,甚至也被很多媒体形容为“地狱价”。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企业人士告诉《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目前光热发电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西班牙的上网电价,折合人民币是2.6—2.7元/千瓦时。由此看来,国内光热发电产业的现状,并不乐观。
有业内人士估计,光热发电最低成本在1.15元以上,按此测算,至少也需要10年才能收回成本。大唐报出如此低的价格,的确让人吃惊。该人士对此表示质疑:“我认为大唐是不可能(盈利)的”。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参与了鄂尔多斯光热发电项目的前期设计,其高级工程师王志勇告诉记者,大唐之所以报出这个价位,一方面是希望招标启动之后,国内会有更多企业投身光热发电设备制造业,到电站施工时可以合适的价格直接采购国内相关设备产品,另一方面也是想树立一个光热发电的标杆项目。
王志勇表示,“这个项目毕竟是第一次做,在国内也没有可借鉴的典范,缺乏相关的项目集成经验,配套厂家、模型计算和施工细节方面都会遇到困难,而且储能和蓄热的技术在国内并不很成熟。”他认为这有点像“摸着石头过河”。据他介绍,目前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已完成,下一步将开始准备施工建设。
前述质疑大唐的业内人士对国内企业在技术上的准备同样并不乐观,“光热发电目前在国内还处于示范和研发阶段,还没有形成商业行为。除了政策上的不明朗,光热发电企业自身也需要突破技术上的瓶颈”。
阿本戈太阳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卢志恒博士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国内光热发电起步较晚,无论是技术、理念还是文化都跟国外有差距。”不过,他也认为,“最起码国内光热发电开始起步了。”
技术在不断完善
内蒙古光热发电项目的启动,也许最具有意义的,不在过程和结果,而在于招标本身。因为这带给光热发电产业一个巨大的利好:国内光热发电终于起步了。其实,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光热发电技术的发展。据国家973项目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太阳能热利用与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志峰介绍,在“十五”期间,中科院电工所、工程热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和一些太阳能企业,就已开始了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对碟式、塔式以及槽式发电系统都进行了研究,并掌握了一批太阳能热发电的核心技术,如高反射率高精度反射镜、高精密度双轴跟踪控制系统、高热流密度下的传热、太阳能热电转换等。另外,经过科技部“十一五”863重点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的努力,中国在太阳能聚光方法及设备、高温传热储能、电站设计、集成以及控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院光电技术研发中心魏秀东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们已经在槽式太阳能发电站中聚光镜的设计、对焦及塔式发电站定日镜的面形设计和跟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在光热发电设备方面国内已经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一些设备检测技术方面也有了不小的进展。”据魏秀东介绍,由他所在的研究所研发并设计出来的定日镜场设计软件,已经可以用来检测国内的镜面设备。其水平与国外先进软件进行对比,基本上没有差别。
产业链在形成
从现状来看,无论技术研发还是设备生产,目前涉足光热发电行业的多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科研机构或者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尽管有很多民企跃跃欲试,却由于不掌握技术以及产业前景不明朗,观望者居多。中国风电集团太阳能业务总监张波博士对记者表示,光热发电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目前更多还是处于学习、跟踪和调研阶段。有机会的话,也希望能做个示范项目。
据《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调查,类似张波这样情况的不在少数,不少主业是风电或光伏的公司都表示“正在关注光热发电市场,想做一两个项目工程”。针对这种情况,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马胜红表示,“相比技术、规划等都已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光伏产业,光热发电产业更像是一片待开拓的宝藏和未切分的蛋糕,很多企业都很看好这片新能源的蓝海,因为光热发电前景广阔,具有发电稳定、利于调峰等诸多优点。”据相关报道,在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太阳能热发电目标拟定为2015年装机达100万千瓦,到2020年装机达300万千瓦。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建造一个主流的50兆瓦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设备(国产)投资额为每千瓦1.5万元左右计算,到2015年装机达100万千瓦、2020年达300万千瓦,“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仅光热发电设备一项就可达450亿元市场规模。而随着未来10年内光热发电大规模商业化启动,这一市场的总投资规模可达千亿元以上。上述规划中同时提出,未来5年将在全国光照条件好、可利用土地面积广、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开展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的示范,“十二五”将通过这些试点地区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到2020年开始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有专家称,光热发电的选址和规模也有讲究,诸如日照年辐射量在200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土地坡度不能超过3%,且遵循规模越大单位电量成本越低的规律,将来有可能在甘肃、宁夏、青海及西北地区建立大规模的光热电站。
卢志恒博士告诉记者,对于在西北地区建造的光热电站,有可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如此一来,规模甚至有可能超出预期。对此,马胜红表示了一种担心,“西北地区年辐射量均在200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这一点符合,但是西北地区缺水,这有可能会成为制约光热电站在西北发展的一个障碍。”对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马胜红认为:“其实我国还是有产业基础的,除了核心部件有待验证以外,国内光热发电的相关设备和技术差不多都完善了,到可以开始发展的时候了。可以先做项目,用项目来拉动产业规模化”。也有专家建议,国家应考虑给予我国企业做集成电站的机会,国内企业只要完成3至4个商业项目,整个产业链就会比较完整。对于光热发电产业链的发展,魏秀东向记者介绍,由科技部牵头成立的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在研制光热发电的相关配套设备、集热管技检测、制定光热发电行业标准等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将会对推动国内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11年,也是光热发电的元年。光热发电的前景十分美好,两三年之后,中国的光热发电有望迎来大爆发。”马胜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