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年,是世界光伏快速成长的十年。世纪之初,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欧美日等率先出台了光伏应用补贴政策来应对本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随后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跟进,因此世界光伏市场获得了高速的增长。
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崛起,通过规模、技术和产业链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光伏能源成本下降,为全球光伏应用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光伏产业在2001年以前几乎是一片空白。从2004年开始,中国光伏产业的年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100%,从2007年开始,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去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的产量已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有数十家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有500多家光伏企业,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
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就在国际上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光伏产业是我国唯一一个凭借自身发展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赶超并引领世界同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呈现出“知名品牌绽放、主产业链完整、配套产业齐全、综合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特点。
由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全球光伏产品成本在十年里获得了快速的下降,从原先的每瓦6美元,下降到现在每瓦1美元,光伏的平准化能源成本(LCOE)已经与天然气持平,平价上网的愿景正在世界各地逐步实现。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光伏产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由于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超于市场发展的速度。2010年,世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当年新增装机达到18GW,较上年增长153%。去年,世界光伏市场需求增幅下降,据权威机构预测,2011年全年安装量24GW左右,仅较上年增长33%左右。
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地光伏产业发展风起云涌,产能急剧扩张。目前,我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已达到了30GW(估计全球40GW左右),以去年全球安装量24GW计算,大约有近20GW组件无法消化。
由于这种产能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加上产业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特点,一旦遇到宏观负面经济因素如欧债危机的影响,就直接导致国内低端光伏产品积压,引发价格下跌,挤压中国产业的利润率。在这种背景下,从上游晶硅材料到中游组件的价格都大幅度跳水。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11年组件价格下跌了40%以上。
目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德、意等光伏大国削减补贴,受其影响,2012年世界光伏市场不确定性增大,对以出口欧洲为主的我国光伏产业影响巨大。因此,中国光伏产业不得不进行调整,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和整合。
去年10月19日,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今年3月2日,美国商务部将进行初裁。这无疑给中国光伏产业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世界人口的增加及全球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世界能源需求将高达约21.7万亿千瓦时,如果这其中的5%是来自于太阳能光伏的话,这就需要安装250G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才能实现,而按照目前光伏产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传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等不可再生,本世纪将面临枯竭,且环境污染大、隐形成本高,而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丰富、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阳能光伏作为零排放、零消耗、清洁、安全的能源,具有极大的发展前途。
正因为看到光伏产业对中国能源供应、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将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国家非常重视这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出台的十二五能源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光伏应用。去年8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1元/kWh的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 立即启动了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全年新增安装量首次达到2.2GW(220万千瓦)
最近,能源局、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也再次明确了新的“金太阳计划”,补贴标准虽有所调整,从8元/每瓦降低到7元/每瓦,我们认为这将极大地推进在东部地区发展商业楼宇的光伏屋顶项目。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快速开拓市场应用,尤其是国内市场的应用,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光伏“1元/度电”时代的到来,光伏将成为“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光伏技术和传统能源技术相结合,亦可实现未来能源结构的逐渐调整,以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稳步及时转型。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光伏发电已成为现实,政府应将光伏发电技术纳入未来能源发展计划和路线图。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电力政策、金融政策,以推动和尽快实现光伏发电的应用;制定鼓励和抑制政策,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进速度;提高制造水平,精益生产、专业化生产,加快降低成本的速度;政府如何培育、发展光伏产业应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