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扩大领先企业产能,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培育骨干企业等一系列鼓励产业发展政策,对于从去年下半年始一直处于发展寒冬中的光伏企业来说,不啻为一股暖流。但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太阳能电池装机总量规划没有同期发布,启动光伏应用市场的细则也
工信部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扩大领先企业产能,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培育骨干企业等一系列鼓励产业发展政策,对于从去年下半年始一直处于发展寒冬中的光伏企业来说,不啻为一股暖流。但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太阳能电池装机总量规划没有同期发布,启动光伏应用市场的细则也未被提及。产业规模上去了,市场在哪里?这恰恰是困扰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光伏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一定量级。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为20吉瓦(GW)左右,而我国的光伏产能就有30吉瓦(GW)。达到吉瓦(GW)级的领军企业,再加上一大批小而分散的组件厂商,依靠着国际市场的支撑,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业聚集地和光伏产品出口国。
然而,全球市场的需求却正在改变。3月9日,堪称光伏应用市场风向标的德国开始削减上网电价补贴率,计划对住宅用和大型光伏安装设备分别进行20%和30%的大规模削减,同时大于10兆瓦(MW)的大型地面系统将无法再获取补助。在不考虑组件降价的情况下,这一新政将使德国光伏发电内部收益率下降至5%到6%,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将导致市场需求进一步放缓。
德国的市场变化只是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新一轮调整的开始,随着传统光伏应用市场的渐趋成熟和饱和,应用主市场逐渐从大型地面电站向屋顶转移,需求将难以避免地出现萎缩。在这种情况下,组件产能过剩的效应将被扩大。
而按照产业规划目标,我国“十二五”光伏产能规模仍将扩张。在告别全球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后,谁来消化这些产能?没有市场的增量,将使制造企业成为“无米之炊”。市场在哪里?就在国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我国既定的发展目标,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打开国内应用市场,不仅是光伏制造业发展所需,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
启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并不是个新鲜话题,2011年国内光伏标杆电价的出台,本应是推动国内市场大规模启动的重要一步。但这一新的电价政策对于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东部来说,运营商难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企业积极性不高;而投资收益较好的西部地区,虽然已经建起了大量的光伏地面电站,但因远离用电市场,电网接入仍未形成标准,光伏电力未能全部上网。
这些应用过程中的“障碍”,使得光伏产业上游具备的规模优势未能顺利促进下游应用环节的投资。按不同光照条件区域实行不同上网电价政策、突破利益割据尽快实现光伏并网发电,似乎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关键点。除此之外,在生产车间、办公楼等大规模建筑屋顶设立电站,发电以自用为主、余量并网的模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和尝试,光伏企业也正寻找适合中国市场的应用商业模式。
打开市场需要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需要各方跳出利益的博弈,先将蛋糕做大,需要大胆尝试,多一些敢吃螃蟹的人。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研究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发展。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