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之前,世界大规模单体光伏电站排名第一的是加拿大的Sarnia,装机容量为92MW。2011年底之后,以“黄河水电”格尔木200MW光伏电站为代表的青海42个项目的同时建成、并网发电则是横空出世,前无古人。
2011年,青海光伏1GW的安装量,吸引了中国也吸引了全球业内人士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自从人类开发、利用能源以来承载太多期望和成本的探讨,各界的关注是自然的,各界的关注也是多彩的:“青海1GW光伏电站还有20%并未实现并网”、“一些项目纷纷出现发电利用小时数持续降低的现象”、“弃光、脱网现象严重”……
既然是探讨,就允许试错,就允许有不同意见,甚至允许再试错。面对太多的问题和关注,截至2012年6月底,在1GW光伏电站建设、验收、并网发电和日常管理等多方面,青海究竟给予了什么样的回答?会给今年掀起高潮的其他省份,乃至全球大规模、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建设提供什么样的经验?会给人类在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难题方面一个什么样的解读?
2012年6月26日至7月9日,笔者不停地行走在西宁和占去年1GW安装量91%的海西州的乌兰、德令哈、锡铁山、格尔木,先后接触了十多家光伏电站项目、各地区政府、省发改委、科技厅和电网公司,更进入省电网总调度室和项目公司中控室了解并网、发电情况,进入职工宿舍了解生活情况,参加两次专门的座谈会进行自由的交流,和工人谈,和管理者谈,和专家谈,努力写下真实的青海光伏。
里程碑的意义,青海光伏的初战告捷
从2011年9月到12月31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省发改委协调国土、环保、安全和消防等部门,由3位专家主持,经过4次,历经百天完成了对全部1GW,42个光伏电站的验收工作。采访中,各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每一项目的验收由专家组和现场组同时进行,一般需要1.5-2天,此外电网公司还进行了专项验收。基于以上验收结果,青海郑重宣告:实现了42个项目,总计1.003GW光伏电站的建设、安装、并网发电。这个数字是在2011年全球光伏电站安装量实现36%、中国实现6倍增长的背景下,青海实现了25倍的增长,而海西州更实现了几乎从零到0.91GW的增长。42个项目的并网发电,是全球光伏发电首度实现千兆瓦级发电侧强电压并网,它具有光伏发展史上里程碑的意义。
从发电结果看,42个光伏电站运行半年来,在今年海西州连续阴天多雨、项目公司与电网不断调试、相互适应的前提下,截至6月30日仍实现了6.15亿kwh的发电量,占青海省全部发电的2.4%,高于全国不到1%的平均水平,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从投资角度看,首先对拉动当地经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1年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完成新能源投资59.04亿元,占全区工业投资的27.9%。其次光伏项目投资人普遍反映良好:在并网发电方面,接近实现设计目标。如“中国风电”德令哈30MW项目,今年计划发电5000万kwh,到6月30日实际发电2438kwh。再如“大唐”格尔木20MW项目,原计划发电5-6万kwh/天,实际实现6-7万kwh/天;在投资回报方面,有的项目公司估算,投资回报预期可从预计的10-12年调整为8-10年;在经验积累方面,各项目均反映,在项目申报、施工建设、技术标准、运营管理和日常维护等方面都为总公司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在与电网的合作方面,各项目既有满意又有遗憾,满意的是二者的配合是积极的,电网公司每季度要召开协调会,总结运行情况,通报未来检修断网时间。有过数年在其他省份风电项目管理经历的“中国风电”副总经理米昕说:“这在其他省份是见不到的”。不满意的是抱怨电网设备检修时间有时过长,给发电企业造成较大损失。总之,项目公司一致反映,总公司对项目公司的发电结果和经营情况表示满意,强烈希望加大对海西州光伏电站的投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海西州913MW、40个光伏电站的建成并发电,预计实现年发电量10.8亿千瓦时,大约可节省标煤37.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101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4233吨。2011年当年实现万元GDP能耗1.37吨煤,下降1.2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21吨标煤,下降1.63%;二氧化硫减排量1260吨。
对历史负责,青海光伏不能不说的故事
光伏作为一项产业太新了,新到全球规模化生产的历史只有十几年,新到2011年才是中国大规模、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元年。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光伏大规模终端市场建设史的第一页是从青海开始书写的。在青海光伏,立项、审批、建设、并网发电、日常维护,每一阶段的进步都是由许多“第一次”组成;外部协调、内部组织、克服技术难关、战胜自然灾害、施工队伍管理、员工日常生活,每一环节的内容都由点点教训与经验凝结。一切成绩的背后,是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勇于承担所作出努力的结果;一切问题的背后,可能更是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想解释,或者来不及解释的苦衷。对于社会普遍关心、质疑的问题,笔者试着做出回答:
1GW并网发电是真实的。社会质疑最多的是并网发电问题,为了获取最真实的情况,笔者来到省电网公司总调度室,看到其中两个大型屏幕专门显示光伏电站工作情况,“电网接线图”显示省内所有光伏电站并网情况,“光伏电站有功总加曲线”则显示发电情况。数据显示今年最高的发电出力日是5月8日,总量为72.2万kw,接近全部1GW发电出力的理论最高值80万kw,充分说明1GW的42个光伏电站不仅并网发电,而且工作效果较佳。为了补充以上情况的真实,笔者还从所到项目公司的中控室排列的监控柜了解到:“公用测控柜”是对站内设备的电压、电流的检测,说明电站是发电的;“稳定控制主、辅机柜”主要用于电网对电站全部出力或部分出力的切除,说明电站是并网的;“光功率预测服务器柜”则是通过采集光照对每一块电池板的光电转换情况,对未来做功情况作出预测,说明站内每一块电池板是连接的。对于舆论所说“青海的光伏电池板只是在晒太阳”的说法,多个项目公司的负责人不屑的一笑说:“设备反映的数据是骗不了人的”。对此,青海省发改委相关部门告诉笔者:“4月份以前因调试等多种技术原因,并网发电确实存在不稳定因素。4月6日,省政府领导亲自召开专题会议解决问题,5月份以后并网发电基本正常”。
“寻租”好像不容易。半年来,网上不时曝出一个“路条”(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许可)转让费价值数百万的消息。采访中,也最能感受到各公司对更多“路条”的企盼。对此,省发改委的解释是:2010年青海是上门求人给“路条”,2011年是只要来人就给“路条”,2012年是被人追着要“路条”。今年省政府要求重点考虑以下三类企业:2011年干得好并有持续投资的企业;在青海有光伏上游产业的企业;和青海省签署过战略合作协议的企业。同时还规定:对于去年给了“路条”又转让的企业不再给“路条”。
今年的大规模施工有序展开。在重多舆论中,“混乱的大跃进”是对2011年青海光伏电站建设过程的“终极审判”。2012年6月底,省发改委正式下发了今年总计1GW,近40个项目的施工许可。今年会否再现往日的“大跃进”,被问到的所有项目负责人自信地告诉笔者:去年是因为没有施工经验和赶工期难免有“大跃进”现象。今年经验有了,标准更加细化了,政府也给予了充分的施工时间,绝不会出现去年的混乱局面。当笔者问到去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报道的农民工因报酬不同而跳槽的现象时,被告之施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土建和安装。顾名思义土建部分主要是平整土地,技术含量不高,施工队伍的选择上一般为农民工。安装阶段则必须使用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的专业队伍。今年,对土建阶段的农民工队伍,要求必须是去年有过施工经验的,对设备安装阶段的专业队伍实施更加严格的招投标,以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的质量基本经得起考验。对于去年青海光伏电站施工质量存有问题的报道影响范围最大的,当属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质疑:对于青海含碱性大的土质,电池板支架的水泥标号是否合适?用量是否足够?众多项目负责人明确回答:施工过程是完全按照建设部原有的施工标准实施的,开始没经验,发现问题后也都予以纠正。有意思的是,在对“国电”德令哈20MW项目殷主任采访时,他还在从笔者处偷偷打听别家的水泥桩怎么可能比“国电”的还结实。海西州能源局长陈元说:在施工阶段是严格按照省能源局两个有关规定执行的。另据省发改委介绍:从青海全面验收结果看,项目建设合格率达到90%。对于类似负面报道,大唐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宇随意的一个回答,却让笔者豁然开朗:每一个项目都是开发商自己的,怎么可能允许施工中出现大面积不合格现象。
在德令哈和格尔木的座谈会上,各项目公司经理饶有兴趣的听笔者介绍外界对青海光伏的各种评论,他们都笑了:新的产业需要不断摸索,哪有不出一点错的。作为新事物探索的参与者,他们希望各界知道创业的艰辛,更希望各界以宽容、负责任的心态善待青海光伏。
为了明天,青海光伏的提问
2011年,我国用电总量为4万多亿kwh,光伏发电要成为补充能源还有太多的路要走。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正式提出要把青海打造成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光伏对于青海已经事实成为一项必须负责任的长期事业。对于这一目标,太多的问题困扰着笔者,其中两个更是在心中挥之不去:电网的发展能否支持这一事业?青海何时能将自然优势提升为产业优势?长达半个月的行走,问题没有最终答案,问题变得更多,而这些都是青海光伏发展中回避不了的问题。
国家应当出台结合各地情况更加清晰的光伏发展规划。今年初,国家将光伏电站建设“十二五“目标从10GW提高至15GW,最近又将此目标提高至21GW。到今年底,估计我国将实现累计8-9GW的建设规模,未来三年,只有13-14GW的剩余空间,恐怕满足不了各地的建设热情。在采访中,笔者感受到更多的问题是:电网的发展是否匹配?财政补贴的资金是否能否到位?各省优势资源是否进行了合理整合?如果国家都是走一步被推一步,各省势必要么不敢迈步,要么盲目大步。更让人忧心的是年初以来,西部各省纷纷推出超过1GW光伏电站的建设方案,能否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会否出现2009年东部各省市疯狂扩大生产规模和打造光伏产业园,最终导致全球范围供大于求的类似结果?形势喜人,形势更让人放心不下。
打造合理的产业结构,还需中央再助一臂之力。青海各级政府清醒地知道,仅仅依靠自然资源成就不了青海的光荣与梦想。对于光伏产业而言,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打造光伏终端市场——光伏产业链进入——光伏终端市场放大——能载产业进入——就地消纳,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才是青海光伏产业发展的最佳路线。知易行难,受经济基础薄弱和自然环境艰苦两大主要因素限制,青海在这条路上走的很辛苦。海西州循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书记王西泰见到从未谋面的笔者,第一句话就是“纠结”。原来“已经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海西”的王西泰,为了打造区域性资源加工转换中心,几年来不停奔波,最近几家本已看好海西州盐化、光伏产业资源的企业,或因招商条件不具吸引力,或因高海拔自然条件严峻,本该“落地”的项目终未“落地”。对于已经“落地”的企业,海西州也是苦于缺少财力反哺企业,用王西泰的话说就是:只能以真心服务相待,我是以赡养父母的态度对待他们。笔者注意到,作为一个竭力打造光伏终端市场大省的青海,甚至拿不出一分钱来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补贴电价政策。对于那些希望早日获得光伏电价补贴回款企业的强烈诉求,省发改委唯一能做的只有及时将发电电价补贴数上报国家相关部门。王西泰想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他,甚至青海省能够回答的。
技术路线还在不断探讨之中。目前青海已经形成了以晶硅电池为主,薄膜电池、聚光光伏、光热发电、多种太阳跟踪形式、水光互补、风光互补、分布式以及丰富多彩的辅助设备同场比拼的局面。在“北京控股”格尔木10MW项目,副总经理李红亮向笔者介绍:我这儿什么技术都有,晶硅、薄膜、PVC(聚光光伏),实验证明前二者的转换率不行,PVC的转换率在理论上是晶硅的1.5倍,但前二者再提升的空间有限,而后者还有极大空间。在“龙源”格尔木50MW项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国告诉笔者去年安装的薄膜产品,今年肯定不会再用了。对于逆变器产品,许多项目去年有选4家产品的,也有选6家产品的,经过比较今年纷纷选定1-2家。当问到如何保证项目25年使用期问题,各项目负责人则异口同声地说:重大辅助设备都是在其他能源电站经过时间考验的,唯有主要设备的电池片无从证明。电池片的转换率衰减情况,也要到明年初才有分晓。一个海西州,上百亿的光伏投资和它所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是国家的巨大财富,如何鼓励青海的继续探讨,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西部各省的高度关注。
融资环节是未来发展的“短板”。粗略估算目前青海的1个GW光伏电站项目沉淀资金不少于150亿元人民币,今年再建1GW的资金需求也应不少于120亿元。上百亿的资金固化在那里,而且回收速度极慢,即使是国有企业也不能不考虑长期发展的资金调度问题。民营资本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极度困难状态了,一家民营项目的负责人告诉笔者,为了不断扩大建设规模,有时不得不采取忍痛出让部分项目股权的办法来获取发展资金。青海著名企业 “亚洲硅业”生产的多晶硅原料,在技术、成本等方面都极具国际竞争力,可是受困于融资难问题,其二期工程迟迟未能动工,眼睁睁看着国外产品大举侵占国内市场。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特别是在从严的光伏产业融资政策时期,如何科学、合理的保证巨大的资金需求,是落实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中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环节。
需要各级政府解决并协调的问题。在与项目公司的广泛接触过程中,听到意见最多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恳请加快电网建设,一方面强化现有光伏电站并网能力,一方面为了加大电站投资力度;恳请有关部门加快补贴电价发放时间,便于企业长期发展;上下游光伏产业的利润平衡问题虽然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为了光伏产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希望有关部门通过多项政策予以调整;恳请地方政府加快光伏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1)柴达木盆地属冲积平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单靠一个项目公司是无法保证光伏电站的人员、财产安全问题。2)尽快解决电站人员生活用水问题,据介绍某家公司曾经招收了三个大学生,却因饮用水含碱量过高,不久先后患有结石而离开,许多公司目前要靠从十几公里外买水饮用;协调解决历史遗留和新出现的控制成本、责权问题:1)去年“930”为抢工期,6家项目公司集资3000万元修建的汇集站,至今在日常管理和财务处理上责权不清。2)今年从严逆变器的测试要求,为此每个项目都要付出90万元,各企业认为:该产品都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并且在项目审核时已经认可,可否减少这部分程序。3)对于要求每个项目都要建设投资金额在千万以上的110KV升压站,提出对于那些规模不大的项目能否建立共用、统一的升压设备。
持续发展,青海光伏的意义
青海光伏的尝试是艰苦的,它的成绩又是巨大的,它的持续发展将更具深远的意义。
提供市场,有限缓解国内光伏产品过剩压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工业——中国光伏产品制造业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欧洲的补贴下降和欧美的“双反”,都在挤压过去产品99%以上出口、占全球市场50%以上的中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中国近50GW的产能,相对全球当前每年30GW的需求,中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超乎想象。无论是从保护民族工业的生存、发展角度,还是从人类新能源发展探讨的角度,根据条件适量放开国内市场意义重大。青海作为光伏终端市场的基础条件最为优越,塔里木盆地的日照时间为3100-3600小时/年,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 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80%为荒漠,其中未利用部分多达20多万平方公里。仅格尔木规划的120平方公里的光伏工业园区,目前也仅使用了13平方公里。“中广核”锡铁山100MW项目负责人说:“中广核”在西部其他省份均建有光伏电站,从自然条件带来的经济效果看,这个项目明显好于其他地方。可以肯定的说,青海作为国家光伏产品的主要安装市场、试验市场是具备条件的,是可以部分解决光伏产品的国内市场问题的。
已经积累、正在积累的经验意义重大。今年以来,中国西部各省纷纷推出大规模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其代表形式也是集中式、大规模电站建设,其结果必然是国家政策和巨大的社会财富向这里倾斜,在这里聚集。青海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积累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推动青海太阳能发电产业全面发展的规划正在加紧完善。产业的长期、稳健发展离不开规划的指导,青海的规划建设工作是慎重的,为了实现资源市场与产业的同步发展,在原来以光伏终端市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青海光伏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包括上游产业链和下游终端市场同步发展的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完成,不久即将出台。
已经建立初步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打造完整的工业体系离不开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过去的大规模、集中式光伏终端市场建设过程中,青海在这一无标准可参照的领域,努力借鉴别的行业成熟的标准,不断摸索积累,逐步形成了光伏电站建设、管理的基础标准体系。目前,青海已经责成省太阳能协会,继续收集、整理、完善这一标准体系,并将在年内出台。
形成了与电网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了避免西北地区严重的风电“脱网”、“弃风”形成巨大浪费的结果重现青海,更是为了青海新能源事业的长期发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努力之下,构建了与国家电网相互配合、促进的和谐局面,不但为实现4GW安装量的“十二五”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形成了光伏电站投资企业满意的与电网日常沟通机制。
多种技术的试验结果必将有力引导市场发展。今年初,青海省领导提出光伏工作重心之一是欢迎各种技术进入,形成实验基地。为此,二月份,强卫书记顶着寒风到高海拔的玉树考察水光互补项目;省科技厅动员国内外力量努力打造实验基地,为长期发展积累基础数据和经验;海西州能源局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技术研究所,与多家大学建立联系,互相交流;柴达木市投资2亿多元建设太阳能检测与实证研究中心,为光伏发电站质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撑。用王西泰的话就是:我们不搞基础理论,就是要把已经证明可行的各家各类技术整理发掘出来,并加以推广。对于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省发改委表示:现在的关键是要结合青海实际情况,搞几个实验基地,与电网配合,不断积累各种参数,科学、稳步地发展新能源发电互补形式。
探索全方位、多形式的融资环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巨量资金的支持,为了探讨产业长期发展之路,部分解决企业融资中的资产抵押问题,骆惠宁省长提出要研究光伏项目的土地使用方式问题。各家企业也大胆构想,不断尝试,“亚洲硅业”正在努力尝试建立专门投向光伏终端市场的产业基金,目前政府引导资金部分已经落实,正在筹划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根据金融监管部门可能有限放开资产证券化的构想,大胆提出盘活光伏终端市场资产,努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尝试。
大规模、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安装建设,在中国,在世界,青海是先行者,青海已经实现了许多世界第一,他还在继续实现着第一,我们期盼他实现更多的正向第一,减少负向第一。同时我们也期盼社会更加宽容,期盼各界多从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着眼,多给青海一些时间,一些理解,一些支持,相信青海也一定会给人类一个满意的回答。
(作者单位: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