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点,也无法说服银行乖乖掏钱:第一,分布式项目的收益率不能保证。分布式是采取“自发自用”加“余量上网”来实现电费收益的,收益中的一部分用来还银行贷款。而“自发自用”的量不确定,导致其电费缴纳的数字也不恒定;第二,有些分布式项目做好之后,假设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害、公司倒闭等,屋顶就会变化,银行会担心这个项目的持续性。另外,分布式项目一般的收益期高达8~10年,银行习惯于放短贷,彼此之间又会产生矛盾。
此外,分布式项目通常没人提供担保,最多就是用该分布式项目拿去给银行做担保,不过银行通常对这类担保视而不见。一些个人的屋顶安装项目,银行则提议要求以个人资产作为分布式项目的担保,该要求也受阻。一位自掏腰包安装分布式屋顶电站的光伏公司内部高层就对记者说,安装光伏电站就像你分期付款购买某产品一样,“难道卖方还让你提供个人的资产担保么?”
新政策救市
就在近期,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通知》的《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其中就提及了针对融资难的解决路径。
该意见稿中说:鼓励地方政府成立公共担保资金,为该区域内的光伏项目提供贷款担保。
联合光伏(00686.HK)首席项目官邹德育告诉记者,地方政府旗下的国有公司不妨单独成立这类公共基金,再把区域内的一些分布式项目打包起来,统一担保并向银行借款。而林洋电子(601222.SH)一位高层对此却不看好,“我感觉目前地方政府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去推这件事,而且地方也可能觉得,在分布式项目这件事上,国家与地方都给了补贴(0.42元至0.82元/千瓦时),这回还要挪出一些资金来为分布式项目提供贷款担保,似乎用力过度。”林洋电子目前的做法是,自己公司掏钱建,或寻找一个合资方(如地方电网的三产企业),共同投资分布式项目。目前可行的办法就是由银行和光伏企业共同牵头来做产业导向基金,并且一同在把关分布式项目上下足功夫,确保分布式项目不会在还贷过程中打水漂,而尝试这类方式的有协鑫集团、民生银行等。
除上述办法外,国家在意见稿中还建议,“鼓励基金、保险及信托等建立光伏产业投资基金。”
怡和立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吴俊则对记者说,目前还没有看到哪家保险公司直接进入到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中,不过保险行业已开始从事这类保险,涵盖财产保险、电站发电量保险。发电量保险可作为一种征信,在向银行贷款时出示。
“假设某个项目,每年预计发100千瓦时,只发了86千瓦时,那么我们会按照90%的发电量与实际发电量之差(即4千瓦时的费用)来赔付。当然,假设该项目只发了30万千瓦时,这个估计是发电系统本身的问题,保险经纪公司会做更多的调查,再视情况赔付。”他也表示,分布式的投资方和业主,不能期待这类保险单马上换来银行的贷款,而且分布式保险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感觉,解决银行贷款的方式,还是要各方都坐下来商议,看看银行到底需要哪些文件和要求,保险能做到什么程度,并一起配合来获贷款。”
对于意见稿中的诸多内容,华创证券一位分析师就表示,融资政策的放开是第一步,随着分布式光伏行业经过1~2年的发展,项目的资产价值被市场广泛认可后,或许会让商业银行逐步认可。